(1)、前言
风险管理是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既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又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需求,已经深入员工心中,其系统化、规范化的目标管理模式正体现在企业各层次、各种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活动中,并且已经发挥出巨大的管理优势,很多企业通过实施风险管
理,取得明显绩效。但是,风险管理同其他新型管理模式一样,在推行过程中,存在被员工认知、接受和掌握的过程及与企业原有安全管理模式并存、融合和取代的过程。因此在风险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认真分析,找出对策,从而加速风险管理的推进力度、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我们根据实践体会,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2)、过程分析
2002年,兰州石化公司炼油厂开始在装置开停工过程、检(维)修作业中实施风险管理,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实现“零事故”管理目标。石化公司HSE管理体系试运行以来,风险管理范围拓宽,凡实行了风险管理的作业、活动或过程,均实现风险有效控制。但是从风险管理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三个过程仔细分析,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 危害辨识过程
依据危险、危害因素分类和危害种类的有关标准,充分考虑评价对象的时态、状态,查找、分析具体作业、活动或过程中的危害因素,预测可能发生的危害,这是危害辨识的总体要求。
简单的具体作业活动,如高处作业、焊接作业等,其危害因素数量少,比较直观,潜在的危害易于预测;对于复杂系统的作业过程,如机组联动试车、投料试车等,其危害因素多,预测产生的危害有一定难度,这就产生了如何合理确定评价对象的问题。在实际选取中,一些基层评价人员感到不容易把握,确定的评价单元往往比较粗,则危害因素查找不能满足充分性要求。
危害因素一般具有“六种表现”形式,体现在生产设备、设施状况、生产过程、机电仪自控性能、物料的特性、作业环境、员工身心健康状况和行为等方面,要求评价人要基本具备丰富的、多种专业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个别专业人员参与,识别出的危害因素不能满足系统化要求。
对评价对象“过去、现在、未来”时态的考虑,遵循了预测危害发生的类推原理,通过认真分析总结过去事故发生的原因,立足现在,分析作业活动、工艺过程、设备运行、物料危险、危害特性以及人员素质等状况,预测活动或过程中将来可能产生的危害。这就要求,评价人员具有了解过去、熟悉现在、把握未来的素质。在实际预测危害时,一些评价人员缺乏经验,对活动或过程过去的危害缺乏认识,对现状没有完全掌握,从表面入手,危害预测不合理,脱离实际。
2 风险评价过程
任何作业、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安全健康方面的风险,风险评价也就是通常讲风险预测,主要是分析评价对象产生危害的可能性与危害程度,风险评价作为危害辨识的输入体,对现有资源进行分析,对现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利用工程技术和方法,以对未来环境条件进行假设分析为前提,对作业活动、工艺过程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具有科学性、目的性。实际评价中,经常采用的定性评价方法有:一般作业分析(LEC)、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定量的评价方法有:风险矩阵法、头脑风暴法等。
对判别准则的确定。风险判别准则不容易合理确定,往往导致出现评价结果与实际不一致,主要表现在预测不可承受风险过程中,与现有资源状况、物料危害特性、检维修、设备、工艺、技术、管理措施相结合起来,不容易把握。实践表明,一个工厂内部,不同生产工艺过程、不同的检维修过程,若使用统一的风险判别标准,其评价结果必然与实际有大的偏差。
风险评价是一个完整的管理活动过程,不论采用什么技术,评价的结果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主要是获取有关危害发生的几率、性质和后果的严重程度的资料比较困难,因此,使用风险评价技术时,必须与有专业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具体操作人员、表现准则的制定者的判断结合。但是,实际评价时,往往是安全环保专业人员的个人判断,这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增大了危害预见的偏差。
3 风险控制过程
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考虑将风险降低到“合理、实际并可能低的水平”,“合理、实际并可能低”是指风险削减程度与削减过程的时间、难度和代价之间达到的平衡,即要求采取的风险削减措施应当与投资收益、当前技术水平、企业环境和条件一致。风险控制,主要包括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的策划与实施,风险削减措施策划分为风险预防控制措施策划和削减恢复措施策划,有时这两种措施不好区分清楚,且没有严格区分的必要,因为实际工作中如何区分危害削减过程没有多少影响,在策划时关键应考虑其实用性。
风险削减措施策划应体现计划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目的性、科学性和创造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同时又是一项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在实际中这些特征体现为风险削减措施具体、有针对性、可行性。在实践中发现,提出的削减措施往往无法控制,表现在策划的一些风险削减措施不具体、责任人不明确等,如加强管理、提高责任性等,无法测量、监测,没有可实施性,脱离了实际,容易形成“两张皮”现象。
(3)、职能分析
风险管理和其他管理一样,具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的计划职能就是风险管理的策划,体现在“4.3.1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条款;组织职能和领导职能,体现在“4.4.1条款,机构与职责要求”;控制职能,主要体现在“4.4.6运行控制”和“4.5检查与纠正措施”条款。从管理的职能作业发挥情况,分析风险管理现状,容易暴露一些比较深层次问题。
1 风险管理策划活动分析
风险管理策划活动通常是在厂或公司HSE体系办公室的指导下,由车间专门成立的HSE评价小组负责进行。小组成员应来自不同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班组长,有比较明确的职责,在实际策划活动中,正常状态下的作业、活动的风险管理策划,比较容易,但是,在异常状态下的作业、活动的风险管理策划,是薄弱环节,表现在策划活动、评价活动,往往成为安全专业人员的事,其他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少。分析原因,主要是基层HSE评价小组个别成员风险意识淡薄,风险管理责任观念不强,风险评价技能欠缺,缺乏风险管理的自觉性。
2 组织与领导分析
组织职能是风险管理的根本职能。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对风险管理的组织与领导有明确要求,但是,在现行的风险管理组织领导机构中,“权责对等原则”和“才职相称原则”没有能够完全体现。
组织上权责对等的原则要求,管理者拥有一定权利,相应地必须负有相当责任,具体而言,就是“谁主管,谁负责”。目前,基层管理人员对此认识比较含糊,同时,没有建立对应的责任处罚、激励制度,或者有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容易导致一些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不愿参与风险管理活动。
风险管理工作绩效,通常取决于人的素质,组织中“才职相称原则”,强调人的实际工作才能与管理职务相适应。由于一些历史等原因,企业从事安全、环保的管理人员,年龄偏大、经验丰富是优势,但是,缺乏专业知识,使用现代化管理工具比较困难,直接影响了基层风险管理开展,一些协作单位(承包商)没有接触过风险管理,在工期紧、工作量大情况下,容易出现糊弄过关意识。
厂或公司HSE体系办公室作为指导部门,在风险管理中有特别作用,承担着相应的职责,HSE体系办公室人员多为兼职,活动时由其他部门临时抽调,办公室成员日常协商交流机会少,整体作用难以完全发挥。
3 控制职能分析
一般认为,控制是对管理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衡量和校正,以确保目标、计划得以顺利实现的管理活动。控制应遵循一套科学的程序,控制活动包含三个基本步骤:即拟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控制作为一项管理职能,是与其他职能交织在一起的,它使管理过程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在风险管理中,控制职能主要是风险措施的控制,其目标是控制和削减作业、活动风险。对风险管理而言,风险控制的标准就是制定的风险削减措施,通过现场检查、检测、监督等活动,衡量措施的实施性与有效性,通过协商、交流、验证等手段纠正偏差。按照风险管理活动的不同阶段,风险控制可分为事前控制,现场(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编制作业、活动程序、方案,依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风险削减措施等属于事前控制;风险控制分析总结、分析事故原因等属于事后控制;现场(过程)控制为基层主管普遍使用,通过主管人员深入现场,指导、监督的活动。
在实践中,风险控制就是风险削减措施的落实与纠正,通常采用现场(过程)控制的方法,具有同步和适时的特点,要求主管人员素质比较高,有一定的权力,熟悉现场控制的标准,能把握关键过程,深入现场指导和监督,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的控制手段。在实际工作中,作业环境经常发生变化,风险控制的主要对象作业人员素质存在差异,特别是一些重大工程的建设与开车,装置检(维)修等的周期有时比较长,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责任单位多等。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有一定难度,主要表现在风险削减措施落实不彻底,有漏洞,一些协作单位(外来承包商)现场指导、监督人员不到位,工作不得力,容易出现风险失控。
(4)、主要薄弱环节
通过对风险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状况分析,不难看出风险管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其中风险管理活动存在的问题属于表面层次,职能作业问题属于相对深层次,概括起来主要有:
1 风险管理活动方面
1)危害辨识的充分性和系统化问题
2)风险评价的合理性与偏差大的问题
3)风险控制的实施性与有效性问题
2 风险管理职能发挥方面
1)意识、经验、能力缺乏问题
2)权责不对称、才职不相称问题
3)协作、指导、监控薄弱问题
(5)、对策
为了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作用,在实际工作应努力消除薄弱环节,按照通过解决本质问题,消除表面现象原则,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对策:
1 建立风险管理的培训机制,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素质
参与风险管理的人员,包括协作人员(外来承包商)应具有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与能力。建立风险管理的培训机制,对风险管理的主管人员定期(1年1次)进行风险意识、危害辨识方法与风险评价技术、风险控制方法等管理技能培训;对长期协作人员(合格的外来承包商)同时实行定期(1年1次)的风险管理知识培训,对于临时协作的主管人员实行短期(1天)培训;基层HSE评价小组定期(1月1次)进行内部风险管理交流活动,分析同类装置、作业活动事故案例、审核、分析编制的风险评价报告,从而提高风险评价技能。
2 建立风险管理的协作机制,规范风险管理活动
与基层单位签订《风险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内部管理部门与单位之间风险管理责任、制定激励、约束办法;与协作单位(外来承包商)签订《检维修施工(作业)风险管理合同》,明确生产单位与承包商的风险管理权利、责任和考核,从而将风险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程序中,为实施风险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3 建立风险管理的指导机制,充分发挥HSE体系办优势
各级HSE体系办公室汇集了风险管理的精英,指导、监督基层单位开展风险管理,具有独特优势。指导工作可分为定期与随机两类,定期指导,主要协助基层单位解决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技术与方法问题;随机指导,则通过HSE体系办公室积极参与重大工程、重大风险管理过程,促进基层单位风险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同时注意指导、审查基层单位的风险评价报告,及时纠正失误。
4 改革风险管理的监控机制,强化监督工作
目前企业普遍实行了风险管理的层次监控,通过总监、监督、监督员的活动进行。实践表明,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扁平化企业管理模式已经是主流,多层次监控作用逐步弱化,风险管理监控应顺应企业改革发展需要,实行垂直监控,将分散的监督工作统一起来,充分发挥监控作用。
5 建立风险管理的权责对称机制,增强工作主动性
实践表明,权责不对称,风险管理难以深化。建立权责对称管理机制,关键应建立风险管理的管理责任制明确生产工艺过程、检维修施工作业过程风险管理的责任人,应分别由生产、工艺和设备、工程专业担任,充分体现“谁主管,谁负责”要求。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并严格兑现,注意防止出现只罚不奖现象。
6 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判别准则,提高风险等级的合理性
不同风险评价方法提供的判别准则都体现了该方法的特征,目前,许多企业所能搜集的相关数据非常有限。另外,不同企业作业环境、资源状况有相当差别,一个公司实行统一的判别标准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制定判别准则应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能否满足现行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
2)执行现有规程、制度、措施后风险可控情况
3)当前作业环境条件和系统允许情况
4)其他资源的可利用情况
5)实施削减措施的可能性
风险管理基本目的是通过对人和物的控制,确保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而财产的可再生性,以及资产保险活动,使财产损失的风险已经有所下降。因此,在确定风险大小时,应以对人的危害严重程度作为风险大小的首要判别依据。
(6)、结论
风险管理活动作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其先进性、科学性,已经广泛认可,但是,作为新的管理模式,在与传统管理的融合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通过结合企业现状,对风险管理过程及其职能发挥两方面原因分析、找出了一些改进对策,旨在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