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不满取消“运六歇一”制度,河南郑州出租车全行业停运。数千名警察、交通系统职工被政府安排上车监督司机运营。官员证实,有5辆出租车被砸,安排警察跟车是为了“排除暴力威胁”,控制停运对社会运行的破坏。 (1月12日《新京报》)
有便衣护驾的出租车,即便心中无鬼,估计乘客坐得也比较“震撼”。更重要的是,“数千名警察、交通系统职工被政府安排上车监督司机运营”——这架势,不免让民众误会他们是不是过于清闲、随便一拉就能集体出街。好好一件事,非要闹到吵架掐脖子的地步,实在令人感慨良多:政府部门的出发点是好的,取消“运六歇一”意在增加运能,缓解城市打的难的现状;出租车司机们的诉求也可以理解,比如运力过剩、加气更难,还会直接影响行业的平均收入,养家糊口不容易,公共政策不能不食人间烟火。
如果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坐到谈判桌前辩论、决策机制能秉持公正公平的立场拿出论断,分歧也不是不能达成共识。遗憾的是,各各选择了“耍酷斗狠”:职能部门“立场坚定”,不惜代价地“拿着人民币”跟车;司机们也“险招迭出”,发威胁短信、砸不配合的车辆——当然,胳膊拧不过大腿,终于还是被警察监督着乖乖上街拉客。
但这种博弈结果恐怕算不上一种稳态:一者,“警力跟车”经不起程序正义的考量,警察也好、交通系统职工也罢,按理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数千人竟然齐刷刷上街跟车,日常工作难道要加班加点完成?这种形式算不算违规?二者,据说这些人员是“拿着人民币”跟车的,他们乘车也要付费,那么,这笔支出以何埋单、谁来埋单?三者,一旦非常态的跟车监督结束,谁能确保“停运”的怨愤不会卷土重来?而如果再次爆发大规模的“停运”活动,这些警力投入会不会沦为一片浮云?
数千人与出租车司机同进同出,这场面不仅华丽、而且诡异。公共政策的博弈上,我们时常能见识到类似的场景:拆迁出动防暴警,城管恨不能武装到牙齿,个别地方甚至培养了一支专业的“截访队伍”……凡此种种,说穿了,都不过是以强制力令政策施行对象乖乖认命的意思。然而,矛盾并不会因为压制就停止发酵——恰恰相反,大凡以强制力胁迫民众接受的政策领域,时常闹出人命的悲怆、法令的荒凉。越是耍酷斗狠,越是公信贻尽。反弹的民意迟早如蕴蓄的堰塞湖,险象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