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句俗话:上梁不正下梁歪。近年此话颇为流行。流行自然有流行的原因,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何谓“上梁”?何谓“下梁”?笔者认为至少可作两种解释。一是指上级和下级,一是指领导和群众。从整体上看,不存在上梁歪或下梁歪的问题,也推理不出“上梁歪下梁一定歪”的结论。 “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正解是,上级个别人的不正助长了下级个别人的歪。
但是,任何比喻都是有缺憾的。我们许多人都懂得盖房子的常识,如果上梁歪了,下梁非歪不可。而如果下梁歪了,那么上梁也难正。二者之间,谁歪了也不行。所以,高明的建筑师总是把二者都立正。下梁是基础,作用并不亚于上梁。 “上梁不正下梁歪”,只强调了上对下的影响,而未含“下对上也有影响”之意。因之,在当前,很有必要呼吁“下梁”认识自己。
“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俗话,大概产生于封建专制时代。 《孟子》书中有句名言:“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其意与“上梁不正下梁歪”略同。可见,两千多年前就有人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了。在封建时代,上与下的关系是主仆关系,“上梁”处于主宰一切的地位,“下梁”完全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因此,“上梁”歪,“下梁”便难正。长期的专制统治,给人们造成一种习惯心理:上梁若歪,下梁或随着歪,或洁身自好。倘若斗胆纠正,则为犯上作乱,大逆不道。因此,“上梁不正下梁歪”自然会成为一句流行话。
斗转星移,封建专制制度一去不复返了,人民群众做了国家的主人,“上梁”成了人民的公仆。 “上梁”不正,更多的“下梁”不是跟着歪,而是以主人的姿态起而监督并纠正之了。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力,也是道德赋予的力量。如,当前人民群众与腐败现象进行斗争,便体现了“下梁”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上梁”的歪与正,同“下梁”抱有什么态度关系极大。
“下梁”正气凛然、刚直不阿,则“上梁”难歪;“下梁”或视而不见,或敢怒不敢言,或曲意逢迎,则“上梁”会毫无顾忌地歪。两种态度,两种结果,说明一个道理:“下梁”抱什么态度,决定“上梁”歪不歪或歪的程度。遗憾的是,一些同志总是看轻自己,把自己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以为“胳膊扭不过大腿”,“下梁正不了上梁”。于是乎,“下梁”不看、不说、不管,“上梁”失去制约和监督,岂有不歪之理?笔者非常赞成这样一种观点:腐败现象滋长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自己权利的漠视。
纠正“上梁”的歪,不仅是“下梁”的权利,而且是“下梁”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