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百岁的女医学家苏祖斐,一生曾把大量的精力用于儿童营养方面,著有多本著作。生活中她也很讲究营养平衡,这位百岁的长寿老人,还撰写出一部《100岁写的回忆录》。由此让人又想到了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在70岁时将他一生的经验总结成 《千金要方》一书。 30年后他又编出了《千金翼方》。据史料记载,与孙思邈同时代的人,平均寿命只有37岁,可他却活到102岁,这就说明了他懂得医道,重视养生。孙思邈甘居淡泊,不为名利。他不贪财,不炫耀,修养好,医德高尚。这些都是他健康长寿的先决条件。
从古今名人的养生经验中不难看出,一个具有良好心态与拥有基本生活条件的人,加上科学养生,他的生命时间与质量同常人相比,就会显得长一些、高一些,这是不争的科学事实。我们所说的健康,其要义在于体健神怡,即身心俱健。
人的一生,要想获得健康,需要注意童年的科学养育,中年的心理修养以及老年的得法颐养。健康之道重在养,这个“养”是:营养、修养、颐养。所谓营养,是指人的肌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养料的整个过程,亦指食物中营养素含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修养指的是一个人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方面达到的一定水平,也特指逐渐养成的待人处事方面的正确态度。养生学上所说的养性,就是道德修养,主要是指理想、道德情操、性格等方面的修养。自古以来,养生学家把道德作为立身之本,养生之大事。颐养就是保养。 《北史·崔光传》就有“取乐琴书,颐养神性”之说。养生重视人的情志活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认为七情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为了达到神志的舒畅,通过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影响自己情绪的事物,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或者改变周围的环境,避免同不良刺激因素接触,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以情制情的养生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保养,也就是颐养。人到老年,颐养为先。应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运动或活动,以减缓体弱力衰的进程。无论如何,都不要过度,应以自己童年和中年时期的基础为出发点,因人而异,因条件而异。做到颐养天年,争取长命百岁。童年时期重营养,中年时期重修养,进入老年重颐养,既有阶段性,又要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营养、修养加颐养,百年高寿没商量。一生牢记这“三养”,心宽体壮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