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中的“捉迷藏”现象
在有的企业存在这样的现象:开展安全管理考核实行一级考核下一级的办法,这种办法倒没什么可挑剔的,只是在考核过程中上一级只通报考核罚款结果,不通报具体违章违纪环节。下一级在处理考核罚款时由于不知道具体违章违纪环节的责任人,只有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这种和稀泥现象,好似玩“捉迷藏”。长期如此,这样的考核已失去意义。
也许采用这种考核模式的初衷是促进被考核部门加强自己的管理力度,从而达到加强安全管理的目的。应该说如果被考核部门能够强化管理,就不会出现和稀泥现象。既便如此,这种考核仍然存在不足之处。管理最后停留在罚款上,这样的管理也就走到了尽头。
有很多管理者有这么一种意识,罚款是最好的管理手段。在这种心理下,以罚代管,为罚而罚,使罚款成为目的而不是一种手段。也有的企业片面地把罚款力度当成了强化安全管理的一个具体表现,越重罚越能说明企业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管理力度。
诚然罚款不失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途径,很多时候通过严罚对企业的安全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企业正是尝到这一甜头,所以普遍采用。应该说这种管理模式没有错,只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流于形式,从而形成只管罚款不管罚款后是否起到管理目的。
更多的时候,如果被管理部门处理不好罚款分配问题,不能把罚款落实到应该被罚款的责任者身上,搞平均主义,只会使职工更加消极。常此以往,职工极易形成不满的情绪,从而使考核失去意义。还有更为可怕的现象,考核部门对职工出现的违章违纪现象不予立即指出纠正,而是记录在案,月底兑现。
企业之所以会出现安全管理中的“捉迷藏”现象,其根源还在于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督不到位。举一个最简单例子,在夜班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睡岗现象,一些管理者没能及时巡检,从而造成了职工出现违纪现象。企业三分钟热度上了,搞起重罚行动来对待夜班生产现违纪现象,在重罚之后却能收到效果。一旦三分钟热度一过,管理不到位,职工夜班生产现违纪现象又会不断出现。企业隔一段时间又会重复搞起重罚行动。细想想,假如企业能够按照夜班安全管理制度长期有效的执行,又何必重复搞起重罚行动呢。
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在应用罚款手段时,更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会有被罚现象的存在,如何杜绝被罚现象,使职工自觉遵章守纪。切莫走进罚款的误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