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吃粽子与送粽子
转眼功夫,又快到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了。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但在我的记忆中,端午节除了让我们知道了屈原外,更多的还是粽子文化:包粽子、吃粽子和送粽子。
首先是包粽子,在端午节前一至两天,家中就开始忙活起来。从菜市场买来那些刚刚从河塘边、湖边的芦苇上采摘下来新鲜的芦苇叶,我们称做“粽箬”。回来洗干净后用开水烫一下,然后把芦苇叶浸泡在冷水中,有剪刀将叶子的前段剪平后清理好,“粽箬”的准备工作就完成了。这种“粽箬”碧绿透青,一寸半到两寸左右宽,长长的,头上为尖尖的须,两片拼起来一折,就能够包裹粽子了。用新鲜粽箬包好的粽子,烧煮以后芦苇叶散发出来的清香,既飘洒在了厨房,又深入到糯米中。当把煮熟了剥掉粽箬的粽子送往嘴边时,这样的香气更是诱人脾胃,食欲尽开。
粽箬准备好了,开始准备糯米、花生仁、红枣、赤豆等,洗干净泡好。但是在计划经济年代,所有这些都是要凭票或凭计划供应的,如果有了咸肉或火腿那就很奢侈 了。准备好了后一般是在晚上全家人开始包粽子了(我们家乡称为裹粽子。)我们家兄妹七个基本上都会裹粽子,除了像上述的图片上用粗线捆扎外的方法外,我们还做了特制的铜针,上面有很大的孔可以将粽箬的尾部穿进去,然后针带着粽尾从粽子中间拉出拉紧整个粽箬。粽子裹好后然后用一个大锅装上,然后在煤球炉上小火煮上几个小时才能将满锅的粽子煮熟。
由于我们自制的粽子裹得比较紧,煮的时候难以煮熟,但是也有紧的好处,那就是能够吃上好久粽子都不会变质的,特别是除了糯米什么都不添加的光粽子。在老家还有个风俗,那就是,端午节的第二天,也就是五月初六通常娘家人要带女儿、女婿全家人来吃饭,名曰:吃馊粽子。五月初五也好,五月初六也罢,这两天吃的都是一样的,有什么“五红”:红烧肉、红烧鱼、苋菜、炒河虾、蒸螃蟹等。也有鸭蛋、或是鹅蛋,喝雄黄酒,挂艾叶,小孩子还有香袋。
粽子一般都是在端午节吃,但是现在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在超市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粽子。说句老实话,我的感觉就是什么季节吃什么,一来有个气氛,二来吃起来也香。我曾经买过很好吃的嘉兴“五芳斋”肉粽回来,就是吃不到端午节的那个味来。
随着孩子们高考的压力增大,粽子由于“粽”的谐音和“中”差不多,所以在每年高考前都可以看到送糕和粽子的身影,以托个口彩“高中”。在高考当天,也可看到一些家长给孩子吃年糕和粽子,以给孩子图个吉利和壮胆。我的岳母曾经给她的三个孩子的孩子高考时分别都关过年糕和粽子,这三个孩子都顺利考上了大学,后来,每年都有人来请我的老岳母裹粽子托口彩的人络绎不绝,说也奇怪,她老人家送过粽子的人家小孩竟然全部考上了大学。端午节一过,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到了,呵呵,她老人家又要开始忙活了。
祝在外打工的朋友们,节日快乐!
祝在外打工的朋友们,节日快乐!
易安博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