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几起化工事故引发的思考
从灾害管理转向风险管理
——近期几起化工事故引发的思考
■张凯越
连续发生的化工事故,给城市安全管理敲响警钟。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改变监管思路,变被动应急为主动监管,从灾害管理转变为风险管理。
问题一:“化工围城”加剧安全风险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中城市普遍存在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及使用企业与居民生活区“混居”现象,这种“化工围城”格局加剧了工业灾害给居民带来的安全风险。
对策:老布局要调整,新布局要有前瞻性
如何治理“化工围城”现象?东北师范大学城市和环境学院陈才教授认为,当前要借产业结构调整之机,抓紧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安全隐患极大的小化工企业,推动化工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另一方面,在新企业布局中要具有前瞻性,避免出现未来企业与城区相融的尴尬。
上海浦东新区近年来经过两轮调整,根据“区里拿出一点、街镇补贴一点、企业承担一点”的原则,至今已累计关闭搬迁小化工企业500多家,三分之二以上的化工企业进入了产业园区,区域内安全生产风险有效降低。
问题二:工业生产重建设、轻安全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李杰表示,近年来,在经济增长和招商引资等指标的压力下,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业生产重建设、轻安全现象,结果造成了“脆弱的繁荣”。
对策:提高检查频率、加大惩处力度
相关专家介绍说,必须强化日常监督,把好检查关。事故常常与生产环节的麻痹大意紧密相伴,这就要求各地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检查,尤其是对那些高危行业和相关企业,更要提高检查频率,对安全生产执行不到位的要加大惩处力度,真正使企业更加重视员工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问题三:工业防灾理论和实践不足
“工厂在设计时不清楚怎样才符合安全需求,因为追求产量,即使发现安全隐患也继续运行,结果必然造成工业事故的频发”,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五晓说,此次吉林永吉县化工厂7000多个原料桶被冲入松花江事件,充分说明工厂规划先天不足。
李杰教授说,虽然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由原化工部牵头开展了工业防灾的相关研究,但后来这项工作因为部委调整而中断。目前在我国安全工程专业中,无论是国家一级学科还是二级学科中,都没有工业防灾的专业,“在理论上就达不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策:普查要推广、预案应细化
连续发生的重大工业安全事件,给工业防灾敲响警钟。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工业防灾迫切需要改变思路,变被动应急为主动监管,从灾害管理转变为风险管理。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应将工业防灾纳入其中。李杰教授说,国内一些大城市曾组织过重大危险源的普查工作,现在这项工作要推广到基层县市,并在检查中弥补安全漏洞。同时,目前国内高危行业的应急事故处理预案大都是框架性的,应当进行细化。
从长远看,国家应高度重视工业防灾基础研究和制度建设,有关专家建议将其纳入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