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陵为什么选在偃师景山:《旧唐书》载:“上元二年,太子从幸合壁宫,寻薨,年二十四。……其年,葬于缑氏县景山之恭陵……”。
大唐宗室李氏墓地多在关中,然李弘陵寝何以独在偃师?这大概和武后的见解、胆识有很大关系。
第一,武则天雄才大略,眼光独到,太宗朝时,武则天作为才人(主要是秘书工作)跟随太宗十二载,耳闻目睹,对于治理朝政,发展生产有着深刻的认识。武则天立皇后之初,就曾讳言皇上十二事,其中一事就是“劝农桑,薄徭役。”致力于发展生产,接着为了缓和关中的政治矛盾和生活资料匮乏等。以政治家的气魄,于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劝高宗迁都洛阳。到674年李弘死时,东都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社会经济地位也迅速增长。李弘死后,按常理当葬关中,“近待昭陵”,但轻徭薄赋是武则天经世的一贯主张,为了不过多劳费民力,就和高宗商量在景山为太子选陵。这在“孝敬皇帝睿德之纪”碑中有明显的反映,文云:“农垦在侯,田务方殷,重归关辅,恐有劳废”“帽殓绝于珠玑,明器维资瓦木。”“遂割一已之慈。”将恭陵选建景山,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与景山的地理位置、优美环境有关。《诗。商颂》“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景山处于伊洛与万安山之间,古时遍山松柏,郁郁葱葱。景山实乃偃师南区的一道东西向土岭,这里有古时通洛阳,连西安,入登封的大道,晋建安七子之一,独占天下八斗才的曹植,曾经于此流连,写下著名的《洛神赋》,其中“余从京城言归东藩,背伊阙,越寰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迩乃税驾乎蘅臬,未驷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的意思即曹植背离伊阙,回东方的藩属之地,越过缳辕,经过通谷,登上了景山,至此之后,已是红日西坠,人疲马乏,于是就在长着杜蘅的岸边停车,在长有芝草的田地里饲喂马匹,而后举目四望,在阳林一带游玩。几句话使魏晋时期的景山美景尽收眼底。
与武则天崇敬的一位偃师名人玄奘有关。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在洛阳宫仪鸾殿曾经接见玄奘,玄奘“谈吐文雅,知识渊博,阅历丰富,毅力惊人。”太宗迎慰殷勤,广询中亚五印情况,玄奘对家乡偃师也做了生动介绍。时为才人的武则天,接见时一直侍奉左右,对玄奘佩服不已,对偃师的风物景貌也有了初步了解,而武则天耸劝高宗迁都洛阳之后,偃师成了京畿[jī]近郊之地,加之武则天数次游祀嵩山,道经此地。景山南迎太室北瞻伊洛,与周灵王太子晋的升仙处遥相呼应,基于对景山的地势风貌,怡人景色的倾慕。因此,武则天在太子李弘死后,亲自选中景山为风水宝地。
把恭陵选在偃师,也与厚葬有关。偃师属黄土高原,特别是景山,水位极深,便于深挖厚葬和建筑巨大的地下宫殿,这里土质紧密,地上水又不宜侵失地宫,这促成了武则天把恭陵选在偃师的决心。
洛阳安环师:http://www.esafety.cn/blog/wll/34024/index.html
2016-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