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洛阳城”半部中国史。“明堂”讲明白道理的地方,一个讲不明白的地方,自然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1320年前的人们毁了“名堂”,说一个叫“薛怀义”的男人干的,从建成到烧毁,它的寿命仅有可怜的7年,而且月份不详,时间、地点不详。假如这座能与如今摩天大楼比肩的巍峨建筑仅仅保存了7年就被人付之一炬,这是一个“笑话”,一个地地道道的安全文化。
俗话说“一部浩瀚隋唐史,诉尽千年不解缘”,1300年前,在洛阳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改唐为周,登基称帝,自号“圣神皇帝”,建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这里,是一代女皇生活、理政的地方,在广阔的隋唐洛阳城遗址群中,这里被称作“宫城区”的核心所在。
“明鉴镜察,当照其胷(xiōng)怀耳。”所谓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 “天子之庙”,有道是“王者造明堂、壁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称明,故命曰“ 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
“明堂”一词最早见于文献《逸周书》,且出现频率很高,明堂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诸侯之尊卑 ,表明在当时有实体的明堂建筑存在。但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却不见有准确的记述。《考工记.匠人》记载的周代明堂是从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发展起来的。
明堂的主要意义在于借神权以布政,宣扬君权神授。一般明堂都建于城南,即所谓“布政之宫,在国之阳”。明堂虽古已有之,但各朝营建时的形制与规模不尽相同,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式样。东汉明堂为 “上圆下方,八窗四闼,九室重隅十二堂”。后来的曹魏、西晋修缮后继续使用。北魏因形制之争,又值世乱终未建成。
南朝宋大明五年(公元461年)夏五月,新作明堂于丙巳之地,始宗祀皇考太祖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
明堂不仅规模宏大,又是标新立异、时髦华丽之作。武则天以独特的方式和创新精神建造明堂,“时既沿革,莫或相遵,自我作古,用适于事”,一反过去拗于周制的复古传 统和呆板四方的单层建筑模式,又在内涵上继承了传统明堂“象天法地”的设计原则。唐洛阳宫明堂上圆下方的建筑形制,开创了以后中国古代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它所体现出的天子与天相通、象征性表达四时、十二时辰、二十四气以及四面八方、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等宇宙时空观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明清礼制建筑——天坛祈年殿的形制与设计。
历史记载:而在武则天称制后改东都为神都、长安为西京,并迁十万户居民入洛阳。同时,武则天继续加大对都城的扩建和中轴线的建设,增筑神都外郭城,拓建官署,增筑上阳宫,翻新神都苑等,并将中轴线上的重要地标命名为“七天”:
天阙:即龙门“伊阙”,位于中轴线的最南端,对应于天上的“天阙星座”。
天街:即“定鼎门大街”,连接宫城正门和郭城正南门“定鼎门”的御道,宽110米。“天街”有天子之街的意思,对应于天上的“天街”星座。
天津:即“天津桥”,隋炀帝时所建。洛阳就像天帝的居所“紫微宫”,洛水就像天上的“银河”,其上之桥则喻意通向天庭天子之渡口,故取名“天津桥”。
天枢:立于皇城正门端门外、天津桥头以北之“万国颂德”铜铸纪念碑,高30余米,对应天上的“天枢星”。
天门:即宫城正门“应天门”,对应天上的“天门”星座。隋、唐初之时称“则天门”,睿宗李旦因避其母名讳而改名,晚唐五代时期称“五凤楼”,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李世民取东都时因太过奢华而被焚毁,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重建。经考古发掘,“应天门”形制为北京故宫宫城正门“午门”之最初原型。
天宫:即“明堂”,初号“万象神宫”,重建后曰“通天宫”。史上体量最大之木构建筑,基底正方90米X90米,高约88米,唐代建筑技术之巅峰巨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礼制建筑,开创了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其形制及理念为北京天坛“祈年殿”所延用。
天堂:即礼佛堂“天堂”,内贮大佛,高度估约150米以上,史上最高之木构建筑。
上述所有这些历史记载也许只有在西安乾陵的地宫中能寻找出正确答案……..
洛阳安环师:http://www.esafety.cn/blog/wll/34024/index.html
201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