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没有花园,没有草地,看不见土壤,甚至见不到一棵树木,这是学校吗?我们都在“急功近利”,好比一个“杀猪场”。从从前老师那清澈有神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充满鼓励和期待,现在我们看到了“贪婪”的眼神。
一年一度的小学升学考试开始了,“盲目”的家长们“你争我抢”进“名校”,名校里面有“空调”,可以洗澡,升学率高…….。
先让猪“住宾馆”、“洗桑拿”,再对其实行“安乐死”,以取得最优质美味的猪肉, 这是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生猪屠宰工艺。据说,现代“杀猪”文明了,以前“杀猪”是“一点式”,现在是“三点式”,洗得清清爽爽的小猪在小电棒的驱赶下,乖乖地趴在传送带上,从待宰栏进入生产车间。传输带上有“直冲式”的,把小猪赶到一个不锈钢滑梯上,小猪“愉快”的站都站不住“往下冲”,小猪正好冲入全世界最先进的全自动三点式电击晕机上,在小猪的左右脑和心脏部位同时电击,被电晕的小猪在没有知觉和痛感的情况下,被屠宰人员脱毛、燎毛、冷却、排酸……。
猪是怎么死的,不是笨死的,是猪死不宜(诸事不宜)。
中国人最早的教育字词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的《君子有三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也就是说:。 ?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我们现代人有几乐,一棵树木为了防止“脏乱差”,用水泥“砌死”,让你发不粗,长不大。我们教育出来的管理人才,公务员,不是“猪”吗?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
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他说:“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柏拉图(Platon,Πλτων,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说:“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的行动。”“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台湾地区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之目的以培养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养、法治观念、人文涵养、强健体魄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并促进其对基本人权之尊重、生态环境之保护及对不同国家、族群、性别、宗教、文化之了解与关怀,使其成为具有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之现代化国民。”
教育大师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当代诗人、文化学者张修林在《谈教育》一文中有如下解释:所谓教育,应当是作为对社会文化的传授、传播。而社会文化,包括文理学科,它应当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指高层次文化,既抽象的、看不到存在的,比如社会心理、美学和价值,第二层次指从第一层次具体下来的,尽管看不到具体存在,但能切实感觉到它的结构与活动方式存在的,比如政权及其机构,第三层次指表面文化,既看得到又摸得到的,物品或物质的文化。简单地说,就是精神文化、精神的物化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教育的目的,说是教化育人,其实就是让人接受各种有用的知识,以期将这些知识吸收、溶化,能够将其直接作用于社会,或者把这些知识作为基础,升华出新的知识,即发现和发明。前者像物理变化,接受的人如同一个盛东西的容器,接受的几种东西还是那样的几种东西,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有了些混杂,这大概就是常说的实用型人才——技术或技艺的人才;后者则类似于化学反应,已经生成了不同的、另外的东西,这类人才能够很好地掌握第一层次的文化,容易形成自己特有的治学思想、理念和方法。这就是创造型人才。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主要就是第一层次的文化、创造型人才的影响。 人类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它提供了感受、记忆、联想、想象、推理等完整的思维功能,使人的意识能够相互影响并得以传播。
大师说:对别人最好的教育,是你的一切言行。
洛阳安环师:http://www.esafety.cn/blog/wll/34024/index.html
201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