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花开人不窥,花时须是牡丹时。这是地道的洛阳安乐人邵雍的《洛阳春吟》。
10岁的时候,1974年洛阳也就零零碎碎有几株牡丹,小时候看牡丹纯属瞎看,闻着花香,看着斑斓的花色和大人们挤着凑热闹,大人们包括老师也都不知道如何形容、描述牡丹,那时候都是革命的“豪言壮语”,洛阳城内能存活几株牡丹也真是实属不容易。20岁时有牡丹花会了,多了几株牡丹,洛阳人也开始慢慢的种植牡丹了,了解牡丹了,做为洛阳人也自豪了许多。30岁的时候,洛阳人开始研究牡丹了,洛阳的牡丹品种明显多了,这时候来洛阳看牡丹的人多了,车多了,物价涨了,洛阳人也有点烦了;40岁的时候,感觉到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景色,感觉到了牡丹城国色天香的景色。
50岁的老洛阳人坐在牡丹花丛中,从白居易的《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中,慢慢品味“一年春色摧残尽,更觅姚黄魏紫看。”的赏花哲学。忽然感觉“牡丹花”生存的也不容易,牡丹花和洛阳人一样,经历了沧桑,坎坷。洛阳城十三朝古都,朝代更迭,人性的厮杀,风风雨雨,从洛阳城模糊的残垣断壁中不难想象,牡丹花能顽强的生存下来,不知经历了多少坎坷和磨难,故事已经不仅仅是传说了。据说“牡丹”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汉中是中国最早人工栽培牡丹的地方,也有人说从洛阳的邙岭的山谷中来;从“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诗句中看,洛阳牡丹还是从洛阳的大山中来;从牡丹以它特有的富丽、华贵和丰茂,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中,也不难看出,洛阳这座苍桑落寞的古城创造了她,培育了她。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从白居易的《买花》词中不难看出:“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贫富差距来看,一株上百朵的牡丹花,没有10年的栽培时间,很难“惊艳”富贵人。而按照当时的栽培的技术,做为一位贫下中农的“买花翁”,何等的不容易。反过来想想,劳动人民创造了世界,富人和文化引领了世界潮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传说隋炀帝杨光是一个暴君和昏君,皇帝能写出如此懂天文地理,知人情味的好诗,在中国历史上真的不多。试问:那一个皇帝没有杀过人,冤枉过人,他们是统治阶级,所谓的暴君有其历史的缘由。没有文化的人才能成为“暴君”,有文化的人被烙上暴君的字样,只有文化人说文化人。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从历史的角度,按照古时的医疗条件,一个荒淫无度的暴君,在古代,能活到50岁还没有“驾崩”的皇帝,可以用“罕见”形容。做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敢于在历史关头“横刀利马”,必然是气宇昂扬的“大英雄”;必然是“一代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以说洛阳人应该感谢隋炀帝.杨广,他不仅仅“营建洛阳”,天辟西苑,并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种植在西苑中。据唐人的记载:“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牡丹,有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名贵品种。”可以说隋炀帝.杨广推广了牡丹,塑造了洛阳牡丹形象。只有能写出《野望》:“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诗句的皇帝,方能干出“营建洛阳”、“修通运河”、“西巡张掖”、“开创科举”、“开发西域”等大事来的“奇才”。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中国文人能把天下第一美女皇帝与天下第一花王写的“争奇斗艳”,也真是“别有用心”。 用雍容华贵的牡丹来衬托女皇帝的“暴虐“,一看就是一个传说,武则天贬牡丹到洛阳的传说,不用想像就是一个教育小孩讲故事的传说,这个版本的传说,反而成全了“牡丹”,把牡丹花的“娇柔”揉成“刚强”,把娇羞可爱的弱“女子”与一个玉树临风的“美男子”合而为一;在娴静脱俗中越发的矜持高贵。
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把牡丹升华到一个“阳性”品质,男女老幼都喜欢的“角色”,这是中国文人绝妙之笔。从龙门石窟成千上万的造像中,体形最大,形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要数奉先寺主尊卢舍那大佛了。奉先卢舍那大佛,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0米,位居佛龛中央,丰颐秀目,嘴角略翘,稍含笑意,微微俯视的双眼恰同信徒们仰视的目光交会,形象既庄严雄伟又不失睿智慈祥。她是唐人心中美与智慧的化身,也是中国现存最完美、最知名的佛教造像之一,她不仅是当今龙门石窟最具标志性的作品,同时更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卢舍那佛是报身佛的名字,也是对佛真身的尊称。大佛通高十七米多,仅耳朵就有一米九。在佛经中,卢舍那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一种理想化身。而这尊卢舍那大佛与“武皇”有不解之缘,是“武皇”用自己的钱修建的这尊大佛,眉目之间流露着“武皇”的富丽端庄。牡丹花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是一个知识女性的杰作,这个杰作,只能是立“无字碑”的聪明女人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这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这是一个朴朴素素的洛阳女孩的“心结”,历史只有通过历史,一个轮回,给一个女人一个“安慰”。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赞美牡丹的诗句太多,其文化入骨三分,并且,琅琅上口,流入民间,这样的文化效应推动了牡丹花的“大发展”,花开时节,洛阳城花海人潮,竞睹牡丹倩姿芳容的时候,武皇”归来也会感叹“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洛阳安环师:http://www.esafety.cn/blog/wll/34024/index.html
201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