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南宋)高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我们中国人形成一种节日,都有其文化性,地域特色。虽然我国是百里不通俗,千里变方言的多民族多文化国家。但是,儒家文化远远流长。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新时代意义中的清明节,除了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子孙对先人的追思外,更重要的是要遵循祖先的教诲及发扬传统文化的美德。清明扫墓祭祖,端午悼念爱国先人,中秋阖家团圆,重阳登高,每过一次传统节日,都是活生生的爱国爱家、弘扬民族文化的教育,都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次加强。
俗话说:家有老人是一个“宝”。“宝”佑全家健康长寿,从遗传基因角度分析,老人长寿意味这个家庭子子孙孙长寿;有了这个“宝”,子孙不仅仅每年节假日来进“孝”,实质目的是来“阖家团圆”来的,是兄弟姊妹一种共荣的场所,给子孙们一个凝聚力,最后延伸到国家级的凝聚力。人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老后永久的“故乡”就是墓地,家人就通过墓地来和天上的老人对话,来寄托哀思,子孙团聚。为了避免过渡伤感,清明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包含多层“含义”。
世界其他文明古国都出现过大幅度的文明断层,甚至盛极而衰。唯有中华文明,虽历尽沧桑,饱经磨难,却在跌宕起伏中传承不辍,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基本载体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於其他民族的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动力。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中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可促进国家民族认同、凝聚人心、激发民族意志,可扭转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有助於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这又是另一个层面的“含义”。
洛阳安环师:http://www.esafety.com.cn/blog 20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