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的教材编写、出版,热情一直很高涨,一方面是出版单位业务需要的推动,另一方面是一些单位误以为教材编写、出版的数量越多就越能标志着本单位学术团体的学术地位。
笔者不这样认为。
由于教材编写对于编写人员来说,效益有限,具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主编、编委会主任等,事实上没时间编写具体文字,甚至提纲都没有时间列,也没时间细审,提提意见挂个名的情况多有存在,大量的具体编写工作都是学术观点尚未成熟的青年教师、研究生等年轻人,这样的教材对于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的学习非常不利,难免误导。此外,教材的编写、出版周期较长,内容过时现象很普遍。由于某些原因,编写者不愿意、不能够把自己的最新成果、观点编入教材的现象也较为普遍。还有其他问题。
所以,我赞成老师上课前仔细备课、提供大量实时材料、国内外发展趋势、各个人最新研究成果、观点,展示个学生,这样学生收获更大。实际上很多教材出来以后,各方面反应问题很多,难于使用,不使用也难,因为很多教材挂着“×××规划教材”,“×××委员会指定教材”等头衔,貌似权威、经典,造成很大的困难和压力。教材的销路也不好,编者威信下降,得不偿失。据我了解,国外大学不少专业课都没有指定教材,但列指导性参考书目,学生自愿购买,考试以学会老师所教的内容为标准,这样学生就必须到课,实在地学习。照本宣科的课,相当于读教材,学生不来上课可以理解,来上课也很痛苦。
所以编教材,需要慎重、郑重。当然也有负责人的学人编写的经典教材,这时选择教材就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