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最新日志
载入中.......................
最新评论
载入中.......................
//最新回复
载入中.......................
友情链接
站点信息
载入中.......................
博客首页 
{抢走了荣誉,而教训却留给了全世界}


  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与苏联航空的竞赛异常激烈。

  在此消彼长的争夺中,苏联率先完成了人类与太空空间站的首次对接。

  三位宇航员在空间站中生活了23天,总共完成了100多项科学实验。

  1971年6月30日,全国人民翘首欢迎三位英雄回归地球。

  然而当返回舱顺利降落在地面,舱门里却是触目惊心的三具尸体。

  

  返回舱降落后,救援人员立即对三名宇航员实施最后的抢救。

  但为时已晚,得到的只是死亡原因的诊断——窒息身亡

  就在半个多小时前,他们还在与地面控制中心进行着观察结果的通讯。

  他们最后的报告说“即将进入地球”、“看见了前方闪烁的流星*”。

  直到这一刻,三人的航天任务仍然完美无缺地进行着。

  *注:流星出现在地球大气层内,大约离地85km的中间层地带。这时说明他们即将飞入地球大气层了。

  

  但在进入大气层之后,地面控制中心却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原本要求时刻保持的通讯突然中断了。

  在卡门线*附近,他们似乎遭遇了一些始料未及的致命危险。

  一次满载国家与个人殊荣的光荣回归就此面临了空前绝后的危机。

  *注:卡门线是公认的外太空与地球大气层的分界线,位于海拔100km处。

  

  这艘联盟11号宇宙飞船承载着苏联航天事业的重要使命。

  当时,美国与苏联两大世界强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举世闻名。

  其中航天航空领域,也是最主要的竞技赛场之一。

  

  图:发射前的联盟11号

  两国都对载人探月项目投入了大量的研究,为的就是争下这个“世界第一”的荣誉。

  然而苏联的计划频频受阻,最后被美国抢得了先机。

  美国抢先发射了阿波罗11号,赢得了这场登月竞赛。

  但一个方向的落败给苏联带来巨大打击的同时,也让落败方知耻而后勇。

  于是他们转向空间站的方向,打算在这个领域一雪前耻。

  

  图:国际空间站

  1971年4月19日,苏联把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一号发射升空。

  这个功能相对齐全的空间站意义重大,它为人类在太空中生活奠定了基础。

  这一举措也不免让美国出乎意料。

  在终于赢得了一场与美国的航天竞技赛之后,苏联更是在这个方向上奋起直冲。

  不到两个月,他们就迫切地推进了下一步的进程。

  

  图:礼炮1号

  空间站的作用,是让宇航员可以在太空中停留和工作。

  于是下一步的计划,则是将宇航员送入空间站,测试它的的可行性。

  而联盟11号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完成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

  进而通过科学实验的开展,判断空间站是否和预期一样,适合人类长期生活、工作。

  

  图:飞船与空间站对接示意图

  此次任务中,指令长格奥尔基·多勃罗沃里斯基、实验工程师维克托·帕查耶夫和飞行工程师弗拉季斯拉夫·沃尔科夫荣幸地成为了试验者。

  他们三人搭乘联盟11号一同出征礼炮一号。

  肩负着重要使命的联盟11号,最后也不负众望地圆满完成了任务。

  然而在给每项任务都画上完美的句号时,他们却没能实现“平安归来”这个最基本的愿景。

  在迄今561位登上过太空的宇航员中,他们成了航天史中唯一酿成死亡的悲剧。

  

  而这场悲剧的起因,还得归咎于联盟11号航天器的内部机械出了问题。

  在离地大约128公里时,返回舱与航天器开始分离。

  三人所在的返回舱脱离了航天器后,正稳固地朝着目的地飞行。

  这次分离意味着他们即将进入地球大气层。

  但令人振奋的同时,一场惊心动魄的意外也在这时引爆。

  

  短短0.06秒的分离,器件之间的强烈震动就让返回舱遭受了不小的颠簸。

  这时,返回舱的压力阀门被震开了一个小口。

  密封性受到破坏的返回舱再也不能牢牢关住内部的气体。

  舱内的空气迅速泄露到太空中,而来自太空的回馈,却是真空的填充。

  

  没多久,舱室中就处于完全的真空。

  三位宇航员此时就和走出返回舱,直面外太空的恶劣环境基本无异。

  除此之外,太空低压也是对人类身体的致命威胁。

  在这样的环境中,几乎没有人能活过90秒。

  

  实际上,他们只要找到漏气的位置,用15秒简单地堵上,就可以从死亡边境逃脱。

  然而,太空中的极度低压并不允许他们像平常一样思考与行动。

  他们的肺部开始爆裂,全身血管的破裂导致严重出血和失聪、失明。

  与此同时,体液混杂二氧化碳和氧气一起变成沸腾的蒸气,身体迅速膨胀为原来的两倍。

  而窒息,则是让他们最先迈向死亡的一步。

  

  半个多小时后,搭乘三位宇航员的联盟11号顺利降落到地面。

  而三人的生命却在国民们酝酿已久的狂欢中逝去。

  于是对国家的赞叹延展为对个人的哀悼,激动兴奋被悲情暂时掩盖。

  但没有改变的是,他们始终是苏联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

  

  对于苏联来说,这是一次顺利完成的航天任务。

  在国际航天竞赛的格局下,联盟11号实现了飞船与空间站的第一次对接。

  23天的太空生活也打破了当时宇航员在外太空停留最长时间的记录。

  而这么长的时间,足够他们在其中开展100多项科学实验,以测试太空生活的可行性。

  

  人类对于广袤太空的窥探也在这次任务中得到满足。

  他们第一次在太空中操作望远镜协助观测。

  当时拍摄制作的织女星和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的光谱图被收录进《自然》杂志,成为珍贵的太空影像资料。

  浩瀚太空中在明晰度的提升中,让它在人类眼中又降低了一丝神秘感。

  苏联因此重新获得了享誉国际的名望,也在人类航天历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崇高地位。

  

  但对于三位亲自实现这些成果的亲历者而言,结局却蒙上了一层悲情的色彩。

  他们还没来得及享受全世界对他们的赞美与致敬,甚至还没落脚熟悉的地面,就已然离世。

  而最令人唏嘘的是,这场意外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三位开创人类探索太空新纪元的宇航员,其实还是国际军备竞赛中的牺牲品。

  

  当时美国与苏联的国际竞争形势紧迫。

  尤其在美国的接连取胜中,苏联的已然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苏联求胜心切,在技术上的研究与创新则被摆上了至关重要的首要位置。

  而对于其它的关注则退而其次,比如可行性与试验人员的安全保障。

  在浮躁而价值观偏离正轨的时代背景下,一项重大决策失误就落在了联盟11号上。

  

  现代太空飞行中,宇航服都是必不可少的装备。

  这套笨重而酷炫的服装不仅可以阻隔辐射,维持温度。

  其最重要的作用,还是保持人体内外的压力平衡。

  在航天器发射和返回过程中,座舱内存在气体泄漏或气压急剧降低的风险。

  这时,舱内宇航服就能快速充气,以保证宇航员仍然处于安全的大气环境中。

  

  也就是说,即使遇到气体泄漏的情况,穿上宇航服的宇航员显然可以预防而存活下来。

  然而,三位宇航员在返回地球时却没能躲过真空的死亡威胁。

  这不是因为他们的大意,忘记穿上保命的宇航服。

  而是当时的座舱环境根本不允许他们穿。

  

  原本联盟号飞船的结构是按照两位宇航员的规格设计的。

  但为了满足更多的飞行需求,指令长、实验工程师和飞行工程师三个配置似乎缺一不可。

  毕竟这一次计划要在太空中生活较长的时间,任务是前所未有的艰巨。

  于是他们打算让三位宇航员参加联盟11号的飞行。

  

  要在两人舱里塞下三个人,航天局只好想尽办法进行减缩。

  而这个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脱下宇航服,换上轻便的运动服。

  当然,为了适应这种改变,舱室也相应做了适当的调整。

  航天局声称,改进过的联盟11号是适宜宇航员身着运动服生活的。

  

  图:降落后对宇航员进行抢救,也已于事无补

  信誓旦旦的承诺给三人打了一剂强心针,然而意外总是不如人意地降临。

  他们把生命交付给稳固的航天器,却遭到始料未及的背叛。

  此后,苏联航天局也深刻反思了这次事故的责任归咎与改进措施。

  当时主要做出决策的航天部门负责人被解除了职务。

  

  作为战略竞赛中的牺牲品,他们的死亡也引发了其它竞争国的深思。

  冷酷的竞技因此而放慢脚步,被冷漠已久的人文关怀遭到严峻的考验。

  三位宇航员被苏联追授为“苏联英雄”。

  它们与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尤里·加加林同葬于红场墓园。

  为了铭记和警惕这次事故,苏联还为三人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

  

  图:纪念邮票

  而对于宇航员的生命安全问题也被提上比竞赛胜利更重要的位置。

  联盟号系列的宇宙飞船经过了大规模的重新设计。

  而每次任务规定,只允许携带两位宇航员。

  并且宇航员在发船发射和返回过程中都必须穿上宇航服,作为第二重保护。

  改良后的联盟号已经一改颓势,而本身技术的优越也显现出来。

  就连NASA也不得不承认,联盟号是当前往返空间站的唯一选择。

  

  图:后来的联盟TM-11发射前进行检查

  竞争对手的美国虽然输了这场空间站争夺的竞赛,但也并非一无所获。

  荣誉让苏联抢走了,而教训却留给了全世界。

  美国因此引以为戒,也改进了当时存在安全隐患的航天条例。

  所以从那之后,国际太空航行也总是在保障宇航员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完美地完成任务。

  *参考资料

  Soyuz 11. Wikipedia.

  Staff Writers. The Crew that Never Came Home: TheMisfortunes of Soyuz 11[J]. Space Safety Magazine, 2013.04.28.

  Gisely Ruiz. The Disturbing Story Of Soyuz 11 And TheOnly People To Ever Die In Outer Space[J]. ATI, 2017.12.14.

  Ross Pomeroy. Only Three Humans Have Died in Space:The Story of Soyuz 11[J]. Real Clear, 2018.07.23.

  苏联航天悲剧,“联盟11号”航天员本该活着[J]. 飞天科普周刊,2017.05.11.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自由空间 2018-12-9 15:49:00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