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健。 本文图片 国防部官网
谁是刘传健?他来自哪里?他有怎样的“超能力”?
5月14日,自四川航空公司机长刘传健驾驶风挡玻璃破裂脱落的民航班机备降成都双流机场起,网友们在铺天盖地点赞这位“英雄机长”的同时,也急切地追问。
“我穿的就是这个颜色的军装!”
5月16日傍晚,当记者费尽周折在四川航空大厦与刘传健紧紧握手时,这位46岁、军龄15年的原空军飞行员,看着记者的天蓝色军装兴奋地跟身旁同事说:“这是我的娘家人!”
空中险情34分钟
“控制住飞机状态!飞出山!飞回成都!”
“报告!3U8633航班偏航!”
“发现7700机械代码故障警告!”
5月14日7时许,西部战区空军作战指挥控制中心电子显示屏上,一条特殊航迹牵动了战勤人员的心,应急处置机制立即启动。而在万米高空的这架空客A319飞机,正在经历一场“空中浩劫”——
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自动驾驶功能失灵,仪表台受损严重,与地面塔台失去联络!副驾驶员徐瑞辰半个身子被吸出驾驶舱,强大的气流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抽打着机长刘传健的脸,零下40摄氏度的气温瞬间凝固了整个驾驶舱……
“跟平常一样,没什么特别。”回想执飞“重庆—拉萨”航班的那个凌晨,刘传健语调轻松。
3时50分,美丽的山城仍在沉睡,刘传健已洗漱完毕、穿戴整齐,赶往江北机场。他抵达准备室时,时针刚指向4时20分。
“体检良好,天气OK,飞机正常,油量充足,是个飞行的好日子!”4时40分,机组一行有说有笑进场。6时26分,刘传健驾机呼啸着跃上碧空。
40余分钟后,飞机进入被称作“空中禁区”的青藏高原上空。这条航路气候多变、空气稀薄,对飞行员素质要求很高。
“嘣!”进入高原不久,一声闷响,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突然出现裂纹,刘传健心里“咯噔”一下,赶紧伸手去检查,“割手!内层玻璃裂了!”
“准备下降高度,备降成都。”刘传健迅速向管制台报告,同时示意副驾驶发出遇险信号。
“砰!”话音未落,一声巨响,这块玻璃突然破裂被吸出窗外,飞机开始剧烈抖动。
“我下意识地闭了下眼睛,睁开时副驾驶半个身子已挂在舱外。我试图把他拉回来,但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强大的气流让我根本无法戴上氧气面罩……”刘传健平静地回忆着那个瞬间:耳朵里没有声音,感觉不到缺氧和寒冷,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控制住飞机状态!飞出山!飞回成都!
减速,下降高度……他费力地操纵着飞机。他在空军当飞行学员时的初教机教员、现空军一级飞行员刘牧的叮嘱多年植根心田:“状态就是生命!”
“很纠结!想尽快下降高度,又担心速度大飞机承受的冲击力太大,机组和乘客安全无法保证。”身着短袖衬衣的刘传健紧握操纵杆,在缺氧、酷寒、座舱释压的极端条件下,操纵飞机艰难下降……
类似情况在民航史上只发生过一次。1990年6月10日,英国航空公司一架航班左侧前风挡玻璃脱落迫降成功。这次刘传健所驾飞机出现意外时,高度几乎是英航的两倍。
几分钟后,飞机逐渐平稳,刘传健在第二机长梁鹏配合下戴好氧气面罩,凭借多年的飞行经验,参考有限的飞行数据信息,手动返航备降。
“当学员时,教员会将飞机设置到非正常状态,命令我们立刻改出。”采访中,刘传健讲起在部队经历的应急处置训练:模拟“座舱盖爆破”;将仪表蒙住,靠地标、罗盘领航飞行……
“看到跑道心里就有底了。”7时42分,他驾机成功备降。旅客无一人受伤,全机组安全。这场历时34分钟的手动备降过程,成为中国民航史上一次“史诗级壮举”。
飞行学员时期的刘传健。
空军锻造15年
“特情,我高教机单飞那天就遭遇过!”
“怎么样?没事吧?”“大队长,我没事。平安。”
14日上午10时许,从网上看到刘传健备降的消息,空军西安飞行学院某旅特级飞行员李庆堂赶忙拨通他的手机。得知在部队并肩战斗11年的战友平安,李庆堂长吁一口气……
苍穹没有避风港,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这一点,飞天者更感同身受。刘传健驾机备降后,网友们格外关注这位“创造人类航空史奇迹”的机长,过人的飞行技能、专业素养、心理素质来自哪里?
“特情,我高教机单飞那天就遭遇过!”刘传健告诉记者。
1995年6月,川西南某机场。刚飞行200余小时的原空军第二飞行学院某团学员刘传健,迎来了飞行生涯中一个关键时刻:高教机放单飞。
“下降高度,加入航线。”
“明白!”
单飞一切顺利,他按程序放下起落架,对准跑道准备降落。
“拉高高度,准备通场。”突然,无线电里传来塔台指挥员命令。不是要降落吗?来不及细想,刘传健按命令果断操作。
一圈、两圈、三圈……通场中他已经知道,虽然进行了相关操作,但塔台信号员从望远镜里看到飞机前起落架没有完全放好。
此时降落,如果操作不精准,机头直接着陆,后果不堪设想——而这一切要由初次单飞的学员来完成!
刘传健(后排右二)在航校进行跳伞训练。
“初生牛犊不怕虎。”刘传健这样形容当年的自己。当飞机第6次飞过塔台时,油表显示油量不足,必须降落!
静听着塔台指挥员交待的操纵要领,他镇定地驾机对准跑道。救护、消防等各类保障人员严阵以待。
50米、20米……飞机后轮平稳着地,他紧握操纵杆,全力保持飞机后轮着地的姿态向前滑行,最终,战机前轮贴着地面轻轻着陆,飞机稳稳停在跑道上……
“恰恰就是这次特情,促使我后来飞行时不放过任何难点疑点。”刘传健坦言。
“爱飞行,爱钻研,飞行中爱问为什么。”他的高教机教员、空军西安飞行学院某旅特级飞行员姚峰,对这名得意弟子印象深刻。
“部队按照空军飞行员‘八项素质’总要求锻造我们,哪一点做不好,教员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刘传健微笑着回想淬火标尺: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严格的纪律、顽强的作风、强健的体魄。
高标准、严要求,让刘传健在同批学员中脱颖而出,毕业时留校做了初教机教员。要知道,初教机教员是“雏鹰”飞天的启蒙老师,既要教技术,还要带思想、带作风。时任飞行大队长李庆堂至今清楚地记得,“那期学员就两名留校,他是其中之一。”
“学员在我手里很少停飞,想尽办法我也要带出来。”刘传健印象深刻,有名学员因技术掌握不好面临停飞,他主动要求自己带。教学中他发现,学员素质不错,但总想“一口吃个胖子”。刘传健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地面教学、空中带飞,这名学员后来不仅没有停飞,还留校任教。
“他对自己要求非常高,也要求我们做到最好。”空军运输航空兵某师一级飞行员许宁浩,如今安全飞行7000余小时、荣立过二等功,他对教员当年的带教记忆犹新。
许宁浩这样的“雏鹰”, 刘传健带教过30余名,他自己也从教员成长为中队长、副大队长、训练股长,多次立功受奖,安全飞行2700余小时。2005年底,军队院校编制体制调整,加之身体原因,这名少校飞行员停飞转业,被空军军训部作为优秀人才推荐给四川航空公司。
刘传健(左)与自己带教的飞行学员合影。
安全飞行1万余小时
“多看一眼、多想一下,从部队到民航一直这样。”
“逃生绳长度:5.5米。”
14日5时23分,刘传健给机长蒋剑发出这条信息时,他已坐在3U8633航班驾驶座上,做好起飞前的一切准备。
前一天,两人同飞“重庆—神农架”航班。讨论高高原机场飞行时,说到逃生绳的长度,谁都说不准。刘传健睡了一觉还记着这事,清早一上飞机便翻开飞行资料查阅。
“多看一眼、多想一下,从部队到民航一直这样。”刘传健这个习惯,战友都知道,他转业后回到老部队,话题也离不开飞行。
2006年1月3日,刘传健正式到四川航空公司报到。没多久,空客飞机改装和各类训练考核紧张展开。这名军转飞行员面临着“重新起飞”的严峻考验。
“有些发蒙!”刘传健坦言。空客飞机是电脑控制,他飞的教练机是全手动操控,操作理念差距巨大。学习飞机操控时,教员讲授操作程序,他和一同转业的战友如听“天书”。“别人都行,咱为啥不行?”军人的战斗精神熊熊燃烧,第二天,两人分工背记,硬是攻下来,第三天就会操作了。
民航基础英语和陆空通话英语“双证”考核,是许多军转飞行员的“拦路虎”。集中培训时,刘传健除了吃饭睡觉,时刻都在背记,再次攻克难关。
“这也是打仗!”到民航12年,军人作风激励他迎难而上,安全飞行13600余小时,能担负国内所有航线飞行任务,转业两年便当上机长,2011年成为教员。
“应急处置能力,源自对飞机的了解程度。”说到这次成功备降,刘传健告诉记者,身为民航教员必须对故障程序更加熟悉,“进驾驶舱3秒钟就要知道飞机是什么状态。”
2011年6月,经过严格考核,刘传健开始执行高高原机场飞行任务。平时,他格外关注特殊飞行事故,用心剖析原因,思考如何处置。迄今为止,川藏航线他已飞行100余次,但“每一次飞行前,都要进行特情处置准备”。
记者想起采访前看到的一段网友留言:“我是前国航乘务员,我们飞拉萨的机长都是曾经的空军飞行员。美国曾说过,这是一条中国根本无法飞行的航线,而我们却用一次次安全飞行证明了没有什么是我们中国人做不到的。”
蓝天之上充满未知。这次,刘传健做出了难度更高的证明。这种实力,要经过多少年技术、意志、心理和经验的磨砺积累?
刘传健写给战友们的寄语。
“座舱盖爆破”,因他这次惊天处置成为焦点。其实,中国空军在实战化训练中曾多次遭遇——
2006年3月30日,原成空航空兵某团飞行大队长卢建军,驾歼-10战机在9500米高空训练时座舱盖突然爆破,成功驾战机返场;2012年5月6日,原兰空航空兵某团飞行员张建兴和朱振华,驾歼-11战机在4700米高空成功处置飞机座舱盖爆破特大险情,安全驾机着陆……
这只是中国空军飞行员曾处置的无数特情之一。凝视万里碧空,蓝天卫士们正开展绕岛飞行、岛礁起降等实战化训练,日夜翱翔护卫祖国领空,而来自这个英雄集体的刘传健则以另一种战斗姿态,英勇地护卫着人民的安全。
“刘传健是空军千千万万优秀飞行员中普通的一员,这次壮举是他在危急关头的本色发挥。”说这话时,带教空军飞行学员25年的教员姚峰,目光投向辽阔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