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说:中国历史上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
毫无疑问,王阳明可谓是绝无仅有的一位立德、立言、立功完美者。然而,故事伊始,王阳明也曾是一名疯癫少年。
1.王阳明是个好同志啊!!!
中国有一句谚语,一个人如何,讲究的是“盖棺定论”,了解一位已经死去上百年的人,反而比了解你的邻居要简单。
仍在世的人,他的生活尚未完结,醉汉会戒酒自新,无神论者说不定明天就会开教堂…他们还会有改变的可能,他们总还有着好些秘密,而死去的人,他们的秘密随着时间而展现给世人,尽管惨杂着很多臆测,但是他们形象更为“丰满”。
像王阳明这样生前被世人膜拜,死后流芳的人,这能感叹“王阳明是个好同志啊!”
王阳明出生于小县城余姚,没有祥云缭绕、也没有太阳入怀,他和所有小孩子一样的出生、一样的长大、也一样的不用功!
他的父亲是状元,换到现在也是高知家庭、中产阶级。老子是状元,儿子自然不差,小小年资聪慧过人,他的父亲颇感欣慰“嗯,小子,不错,当不成状元,也差不了。”
但年少不轻狂,可笑可笑!做不做状元对王阳明并没有吸引力,他的理想是“做圣人”。放到现在这完全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这一客观规律。
不好好读书、结婚当天跑去和道士聊天、天天守着一株竹子“格物”,按照辩证的说法“你看万物的时候,万物也在看你”竹子也是成了精。不出所料,修身的过程总是坎坷,王阳明被“发配改造”到了龙场。
穷山恶水出刁民,龙场民风彪悍,王阳明在这主动肩负起“民办教师”的职责,心学正是在这个阶段诞生的。教书的同时,王阳明捎带手儿,消灭了很多当地的毒瘤武装势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帮皇帝灭掉了企图搞政变的宁王。
这也是很能搞事情了,也像历来广大的文人证明,“你之所以要弃笔从戎,是因为你不够流比去崇文尚武!”大概是了解了,老朱家血脉里对待功臣的遗传基因向来不咋滴,立功的王阳明并没有选择继续走仕途这条不归路,而是云游四海传播他的学说。
2.说了半天“心学”到底是什么?
朱子主张格物,多读书,多观察,然后分析道理;
陆九渊主张持守,心里明白了,世间万物的道理就明白了,不用赶着去读书;
然后陆象山就怼朱子:尧舜之前没有书,你读个锤子;
然后,王阳明说:放着别动,我来!
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在极度不利的情况下大败俄国舰队,庆功宴的时候,他高举一块腰牌,“一生伏首拜阳明”;
毛泽东,一篇《心之力》道尽他四方之志;
大批日本企业家,甚至稻盛和夫、松下新之助等大牛,在日常经营中,都会借鉴“心学”的种种理论。
心学的基础理论可以归结为三种: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心,他是我们生命的本源,是我们所有追求的本质,他帮助我们感知、分辩、判断、内化。在每个人都在求取圣人之道的时候,忽略了对自己内心的感悟。
我们在努力和外界、哲理交流的时候,我们恰恰和自己的交流最为贫乏。“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不必想外界求取什么,一切都是由内而外,由每个人的本心发出。
心学的第二境界便是,知行合一,文学大家陶行知的名字,也是演化于此。理论很重要,但相应的实践也很重要,“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行结合,知行统一,将学术观点转化为现实中的功绩。很多人并非没有自己的标准,但是这个对标的目标通常不合实际,偏离了自己的真实情况。因为人人有私欲,潜在的思想都是围绕自己的利益去思考和运作。
但是我们知道法律是对人最低的约束。法律只能管束了人的行为,却并不能驱除一些人心里的贪婪和魔性。
所以“知行合一”的理论,让人们把心法的标准用直接能看到和感知的内涵表现出来,并强调“知”是“行”的一部分。
再通俗一点,就是在做事之前拷问自己,这样做能不能通过自己内心这一关。
而最后一项“致良知”可就厉害了,一般的大boss都是最后出场。这一点也和很多高阶思想不谋而合,讲究人们应该注重内心的塑造,刨除私欲和杂念。
从“心即理”的思维层面,再到“知行合一”的实践角度,最后“致良知”的格调升华,心学理论不再是诸子百家一开始就飙高阶的玄之又玄,他降低起点,让人人都可以有的放矢,“人人皆可为圣人!”
既然写的是王先生的心学,前面都是“心即理”,下面咱们也“知行合一”一下。
1、知行合一
首先,当然是心学最著名的理论——知行合一。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他比别人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人人都懂的道理,经过他的嘴,就像被镶了金边,感觉醍醐灌顶,那么对,那么有道理,那么流比!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很多人做事,不成功的原因不在于能力不够,而是绝大多先立志而后行,说多做少,最终落空,满腹经纶、满腹韬略,但都流于思想,缺乏实际行动让思想指导行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内心强大
心学的核心是在对自己内心的认识,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心学所倡导的静、寂、定,不是纯粹的静止,若只爱静,没有真正的安定,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3、辩证
辩证真是一个好东西,指导了世间千千万万的思想,也很好解释了现在市面上那些“两头堵”的骗局,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运用了辩证的思想。
一日,王阳明的弟子感叹“世间,善难培,恶难除。”
王阳明说到:“天生万物,哪里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你要搞个草坪,草又是善的,花就是恶的。“善恶”都是由你的私意产生,所以就是错误的。”
世间万物他的本质不过是各种化学元素,你对他们有好无,是源于你内心的私意。
写文章讲究上帝的视角、局中人讲究跳脱出局限、出世的人讲究六根清净,这些种种都是表面的情感,你见山还是山也是源于心被视觉控制。只有摒弃私念,才能看见事物的本源。
王阳明一生,学术建树很高,但他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反而他的弟子们将老师的一言一行,整理而成的《传习录》成为王阳明的“代表作”,同心学一起影响着百世后人。
尽管如此,在大街上随便抓一个路人,问他:你知道谁是王阳明么?你知道什么是心学么?你知道“知行合一”出自那里么?你看过《传习录》么?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没有”“什么鬼”…
然而在邻国日本,阅读《传习录》,拿心学做精神指导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王阳明和他的心学成为典型的“墙里开花墙外香”,我们唯一能自我安慰的就是,“还好是日本,这要是韩国,肯定又说王阳明是韩国人了…”阳明心学在影响明清两代无数豪雄后,传到了日本,并指导了日本崛起的关键——明治维新。梁启超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
三菱集团创始人岩崎弥太郎,日本国立银行创始人涩泽荣一,日本首相大隈重信…数之不尽的政治家、企业家,都将王阳明及阳明心学奉若神明。日本最让人佩服的匠人精神,其核心,也是心学。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身边人问他,可有话要留给后人,王阳明指了指胸口,“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的企业家疯狂的学习王阳明心学?是因为学习了心学的企业家无论是在事业上和生活上都得到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