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由于公众心肺复苏普及与现场急救设施匮乏,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极低,基本是九十九死一生。
对于心脏骤停来说,黄金急救时间不过是初始的3-5分钟。每延迟急救一分钟,成功率下降10%左右,而急救车接到呼叫赶到现场,往往需要10分钟以上。
所以我经常说,心脏骤停者,单纯等待急救车几乎就是等死。
然而5月2日和6月12日,上海浦东机场和世纪大道地铁站却连续有两人被成功救活。
5月2日下午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一60岁加拿大籍男子突发倒地,面色青紫,心脏骤停,同行的外籍乘客即刻给他心肺复苏,并高声呼喊周围人群取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机场工作人员拿来刚装配不久的AED,打开机器,随后赶到的机场医护人员使用AED电击除颤,后患者心跳呼吸恢复,被送往医院救治。
这位加拿大籍旅客完全苏醒,没有神经系统损害的后遗症。
6月12日上午,上海地铁世纪大道站一20岁男子倒地心脏骤停,听到广播呼救赶到现场的蒋女士,给予心肺复苏急救,数分钟后,现场有人提议是否可以使用AED,蒋女士才知道原来地铁已经装备AED。工作人员取来AED,众人协力,按照AED的提示,先后除颤2次,配合心肺复苏急救,在急救人员到达时,患者恢复了心跳。患者被送往医院,是否清醒尚未知道。
夜鹰一直在不遗余力呼吁推动公共场所AED配置及心肺复苏普及培训,并在2015年创办针对公众的夜鹰急救训练营,2015年在上海第一次开课时,讲到AED除颤环节,有学员问,上海目前根本没有AED可以使用,学了也没用。当时我说,“今年没有,明年就可能会有”。
2016年上海公共场所就出现了300多台AED,现在上海公共场所已经配置AED超过800台。这一进程正在加速。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是怎么起作用的?
正常人心脏不停的做收缩、舒张运动。收缩时泵出血液,供给全身组织器官;舒张时血液回流,重新回到心脏,经肺循环氧气交换之后,再变成富氧血流,再次泵出供给全身。如此周而复始。其不间歇、规律的舒缩运动有赖于窦房结这一“司令员”的指挥。
而所谓心脏骤停(俗称心跳停止)是指心脏泵血功能完全丧失,此时大脑无血流供应而失去意识昏迷,呼吸循环中枢衰竭,呼吸停止,脉搏也消失。
无反应无呼吸无脉搏,是心脏骤停的表征。此时,如果你用超声波探查或者剖开胸壁,你会看到心脏处于三种状态,一种是杂乱无规律的颤抖状态(室颤心电图, 见下图);一种是偶尔缓慢的蠕动(无脉电活动心电图);一种是完全不动,瘫软状态(心室静止,即直线心电图)。
心跳停止的以上三种表现形式,决定了急救方法的不同。
对于院外突发的心脏骤停,例如急性心梗心脏骤停,马拉松跑步心脏骤停,往往大部分表现为第一种即室颤状态。此时急救的关键是马上心肺复苏,尽早获得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除颤,AED操作简单,开机后就会有语音提示操作步骤,按照提示黏贴电极片,机器会自动智能分析患者是不是室颤。
如果是室颤,它就会自动充电,并自行放电或提示你按下放电按钮,实施放电,电击后即即刻开始胸外按压。
如果不是室颤,AED会推荐继续心肺复苏,每2分钟心肺复苏后,AED都会重复分析患者心电类型,做出除颤或者继续心肺复苏的建议。
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目的是为了让血液被动产生流动,供给心脑重要器官血流。而电除颤是为了让杂乱颤抖的心脏重新恢复有节律的舒缩运动。两者联合,能极大提高心脏骤停的存活率。
而对于晕倒不清醒的活人和心跳停止的第二、三种状态,AED会自动分析心电类型,不会推荐除颤,也不会充电、放电。
这意味着AED对活人是安全的(有人担心,公众会对晕倒的人用错AED而电死人)。
随着对生命安全的重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懂得一些急救知识技能,并推动周边安全体系的完善,希望更多时刻,我们有机会呼叫取得AED,而不是单纯徒嚎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