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危化品生产企业顾名思义是指生产、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且投资少、规模小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中小型危化生产企业其原料、中间体包括产品基本上都是是易燃、易爆、易腐蚀有毒物质。生产过程又大多伴随着高温、低温、高压、毒性、腐蚀等环境,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故而又是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
笔者曾作为安全生产专家,参加过不少危化建设项目评审、验收,也曾到不少的危化生产企业进行安全指导。结合多年的经验,认真分析中小型危化品企业生产和部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提出,是希望中小型危化生产企业投资人、主要负责人能清楚认识,制定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控制和减少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一、中小型危化品生产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1.安全距离不符合相关规定。
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主要的安全距离有生产装置与居民区的安全距离、生产装置与储罐的安全距离、办公场所与生产装置的安全距离等等。
安全距离不符的类型主要是一些老旧生产企业。之前能够依据规范通过验收,随着我国在安全生产立法速度的加快、以及城市化的进程日新月异。原本符合要求的安全距离,在重新评价、验收时就可能存在不会通过。
还有一些新上项目,鉴于新规范、新标准出台之际,符合原标准,但是达不到新的规范、标准要求。也导致部分生产企业为了利润而盲目挺而走险,一些评价公司更是为了业绩,出具虚假报告。
2.超能力、超负荷生产。
我说的超能力、超负荷生产是指超出安全生产许可核准产量。
当前的中小型危化生产企业超能力、超负荷生产的比重约占到80--90%以上。其主要是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能源消耗、电力消耗作为主要生产成本。同等条件下,提高成产能力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为此,多数危化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危化生产企业超能力、超负荷生产极为普遍。
3.擅自改造、变更生产装置。
擅自改造、变更生产装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经设计单位重新设计,凭经验擅自改造;二是不考虑生产装置的设计风险擅自更改工艺、更改参数。
这方面主要是生产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凭经验、盲目变更生产装置,缺乏理论依据,在数据计算上考虑不全面。
4.设计生产装置与现场生产装置不符。
这类情况主要是投资人为了节省投资,在项目建设阶段偷工减料、或者说是偷梁换柱,未严格按照设计施工,或是生产装置与原设计不符。
一般而言,实际生产装置大于申报装置较为常见。这主要是为再上二期、或是技改留下的冗余。我想如果只是实际生产装置大于设计装置,那也无可厚非。关键是在技改完成之后,其装置是否能经得起检验,是否有科学的安全论证。
5.实际储存当量超出设计存量。
此类现象,在中小型危化生产企业存在的情况也比较突出,一般建成的储存容积都远远大于设计容积。这主要是投资方出于对重大危险源的评价、计算考虑;另一方面是为了以后的技改、扩大规模埋下伏笔。
在专篇设计、安全验收等环节,生产企业不愿提及、评价单位更是避长就短,这往往也就为今后的安全事故埋下了隐患。当实际储存量远远大于设计储存量时,相对来说与居民区、办公区的安全距离本身就更显不足,在安全设施的配置、消防用水的计算等等方面的缺陷更是显而易见的。
6.工艺参数设置不考虑安全因数。
个别中小型危化生产企业在设置工艺参数时,存在侥幸心理。特别是一味的强调主要工艺参数,而对主要工艺参数影响不是太大的数据不加强控制,这将可能导致生产调节滞后,造成生产波动。
多数生产企业在设定工艺参数时,只考虑对产量的影响,忽略可能导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其他因数。
7.安全操作规程不适用,或是操作性不强。
中小型危化生产企业规模不大、其操作人员也相对较少,很难做到定岗定责,有些生产岗位可能是一人多岗、或是独岗。而操作规程的制定是参照相关法规制定的,往往更多是为了评审、验收等等。
部分生产企业更是搬书照抄,就连工艺流程、设备型号、控制点等都与现场对不上号,制定的安全操作规程的操作性不很强。
8.生产装置自动化程度不高,危险岗位、关键部位的安全连锁装置不能有效投用。
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危化生产企业自动化装置的普及,安全连锁装置的投用。不但有力的促进了生产,还有效的防止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就目前而言,相当一部分中小型危化生产企业生产装置自动化程度不高,设计的危险岗位、关键部位的安全连锁装置不能有效投用。无疑也成为事故频发的交集点。
还有就是擅自摘除安全连锁装置的情况较常见。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经安全管理部门允许擅自摘除;二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长时间摘除,不能有效恢复。
9.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出现这种情况:第一是中小型危化生产企业人员配备不足,按照安全验收、或是安全标准化的要求需要制定的管理制度多达八、九十项。个别生产企业的管理制度比其从业人员还多。第二是没有好的监督机制,所有制度执行困难,在管理上形成“两张皮”。
综上所述,是中小型危化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其中有些问题生产企业不愿意提及,监管部门更是讳莫如深。有位资深专家说了一句话:能够通过安全检查、安全诊断发现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最怕的是企业隐瞒、其他监管部门又不愿提及的问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隐患。
然而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我认为因该从企业方面、监管部门两个层面作为切入点,提高认识、加强监管。
10.应急救援、应急救援演练注重形式。
大部分中小型危化生产企业应急救援工作停留于工作表面,应急救援器材数量不足、质量往往也得不到保证。
应急演练只限于演练,侧重于情景表演,忽略应急救援的时效性、紧迫性。
11.“三项岗位”人员不能持证上岗。
部分中小型危化生产企业“三项岗位”人员不能做到持证上岗,还有持证人员与从事岗位没有一丁点儿关系。尤其是特种作业人员和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无证上岗较为普遍。
二、综合各个层面导安全隐患存在的理性分析
(一)企业管理层面
1.企业负责人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
2.投资人最求利益最大化,忽视安全隐患。
3.投资人不愿意追加投资。
4.生产、管理人员严重不足,重要岗位配备不齐、不全。
5.安全培训不到位,培训流于形式。
(二)部门监管层面
1.基层的安全监管力量薄弱。当前,国家提倡的放权减政与县级危化品安监人员偏少矛盾比较突出。县级安监部门缺少专业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对企业整改隐患督促不够。而乡镇安监力量更显不足,形不成有效监管。
2.安全监管流于形式,偏于向走过场、完任务。一些聘请的专家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谓的安全隐患排查不够深入。
三、减少安全生产事故,降低企业风险深层次探索
1.生产企业不能护短,要正确面对问题。尤其是投资人、主要负责人、以及安全管理人员,要正视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绝不能自欺欺人。否则,将为今后的生产埋下祸端。
2.作为监管部门要加强学习,每个监察人员都因该是危化生产、安全监管的专家、技师,不能一直充当“门外汉”。
再者,安全监察必须深入、全面。提出的问题尖锐、专业,安全管理不能只停留在管理层面,还应给向安全技术方面引深。安全监督检查,要有成效,不能隔靴止痒。
3.评价单位开展的评价要真实、全面,不能为了点滴业绩,将自身于不顾。盲目相信生产企业提供的数据、资料。项目负责人,要亲自下现场、与生产企业提供的资料对比、核实,从而保证评价报告的真实可靠。
4.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各级管理人员口头一套、背后一套;对外一套、对内一套。相当一部分投资人、主要负责人只重生产、重效益,轻管理、轻安全,根本无法实现不安全,不生产。
作者:卫双印,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现在阳城县舜天达天然气有限公司从事安全管理工作。感谢卫双印的精彩分享!
- 上一篇:图说总局2015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 下一篇:最牛倒骑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