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星”号游轮在21岁高龄翻沉长江,酿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内河沉船事故。
在悲剧的日常感受方式上,除了重视“大”而轻疏“小”的不良嗜好外,人们也不自觉地惯于以整体印象代替个体的不幸——即偏重集合的价值而忽漏“个”的真实。
由于缺乏对死亡情景的最起码想象(“现场感”),感受悲剧便成了感受一堆枯燥数字,一摞干尸般的概念。人们所参与其中的仅仅是一场关于死亡信息符的传播,一桩单凭整体规模即确认其价值的新闻,而非真正严峻和残酷的“死”本身。
这是一种物质态度上的扫描方式,而非严肃精神和情感意义上的触摸。是待“物”而非待“人”的方式。该方式距生命其实很遥远,由于数字天然的抽象性,我们往往只留意到了生命集体轮廓上的变化和损失(“死了多少”),而忽略了真正的现实个体的“痛”(“某某的死”)。数字仅仅反映了体积,它往往巨大,但却被抽空了内涵,它粗糙、笼统、简单、轻率,没有细节,缺乏细腻成分,提供不出具体的“个痛”感受,唤不起我们最深沉的人道感情和理性。过多久之地停留在打量数字(死亡的整体符号)上,往往容易使我们养成一种粗鲁的记忆方式,一种遥远的旁观者态度,对“另类”和“异己”的旁观眼光!觉得那不过是一种“旁在”而非“自在”,是“外”而非“内”,把不幸仅仅视为了他者的不幸,视为一种隔岸的“彼”。
如此,我们并非在关怀生命、亲近悲剧,相反地,在疏远、排斥和离弃她。说到底,这是对生命作一种粗糙化、淡漠化的打量。一下子,我们把悲剧和悲剧中的生命推得远远的,踢出了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情感领地。
时间一长,对悲剧太多的轻描淡写的迎来送往,渐渐便会麻木了人的心灵,阻碍了其人格的发育,其情感会变得吝啬、迟钝、颓废。太多的狭私和不仁不义便繁殖起来了,生命间的良好印象与合作关系即开始恶化。
感受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寻找“现场感”!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找到那“一个,又一个……”的载体。世界上,没有谁和谁是可以随意叠加和整合的,任何生命都唯一,他的尊严、价值、命运的不可替代性……生生死死都只有对应到具体的每个“个人”身上才有意义。整体淹没个体、帐篷淹没羊的做法,实际上是对“人”的不尊重,是对生命、对悲剧主体的粗暴和不敬!从而也成了背叛与遗忘的开始。
同样,叙述灾难和悲剧,惟降落到实体和细节上,才具有丰满的血肉,才具有惊心动魄的冲击力和震撼效果。它方不失为一个真正的悲剧。悲剧内在的人性矛盾、有机性和理性价值才不致白白流失、空耗。
百年前的“泰坦尼克”灾难,在今天的世人眼里,只所以触目惊心,就是因为两部好莱坞电影的成功拍摄:《冰海沉船》和《泰坦尼克》。人们通过银幕,触摸到了那些长眠于深海底的“个”,从集体的沉睡中打捞起了一具具的“小”:男女主角、船长、提琴手、医生、返乡者、母亲和孩子……眼睁睁目睹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怎样含泪向陆地诀别的……人们找到情景的同时也找到了这一个个“个”……如此一来,海难就不再只是一间空洞的被时空隔断的巨大陵墓,悲剧就不再是简单的新闻形式,人们被震撼的不再是简陋的死亡结局,而是死之细节,是一幕幕感人的生离死别,情感有了归宿,有了“家”。有了这“一个个”令人欷嘘、刻骨铭心的同类的死,“泰坦尼克”巨大的悲剧价值终于实现,人们才真正记住了它。
美国华胜顿的“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在设计上就注重了这“一个个”的清晰,它不是用一个巨大笼统的抽象数字来代替细节,而是搜录了大量真实的遇难者的日记、履历、照片、信件、日用品等实物、甚至还有死者生前偶尔留下的声音资料,逐一存档……当你对某一个名字感兴趣时(比如你可以找一个和自己面容相象或同月同日生的孩子,或一个同姓同族同教派的人),便可启动某个按钮,进入那个不幸者的世界和生涯故事中去。和其一道体验半世纪前那些晴朗或阴霾的日子,体验那些欢笑和泪水、安乐和恐怖、幸福和屈辱……直到那生离死别的最后时刻的降临。这样一来,你便无意中完成了一次与他人的亲密接触,一次真实严峻的时光撞击,一次珍贵的生命相拥。灵魂重叠。
走出纪念馆,当一度被劫走的阳光重新照在你身上,当血液中又升起了久违的暖意,你会由衷地感激命运。是啊,生活又会来了,丢失的又回来了,你活着,活在一个被粉碎的生命剩下的时间里,而你们曾多么相似啊!一样的年轻,一样的才刚刚开始,一样的热爱和憧憬……却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今天!记住了恐怖、记住了邪恶,也就记住了历史、正义和真理。接下来,你会珍惜,会感喟,会隐隐动容和感激……相信这样与死者的“会晤”会对你今后的每一天、对你能否做一个正直而高尚的人发生影响……它会成为你今后生涯中一个珍贵的密码。灵魂密码。
它贡献了真正的悲剧。
重视“小”,重视那不幸人群中的“一个个”, 爱护生也爱护别人的死,严肃对待世上的每一份痛苦……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它教会我们一种重新认识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培养良心、判断事物的方法,这是我们认知生命的起点,乃一个生命对另一生命的正常态度。因为在世界眼里,我们同样也是一个“个”。 忽视了这个“个”,也就丧失了对人和生命的深沉感受。一旦悲剧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数字,离遗忘与背叛也就不远了。
其实,生命之间,并不那么远。
- 上一篇:调查和追责不应被感恩喧宾夺主
- 下一篇:罗云:科学构建我国公共安全体系
客轮翻沉事件公安部专家组组长、公安部刑侦专家闵建雄介绍,目前,客船上442名遇难人员全部被识别确认。
民政部办公厅副主任李保俊介绍,截至13日16时,遇难者遗体已火化426具,整个遇难者遗体善后工作预计在16日前完成;现场共清理出明确物主身份的物品270份,家属已领取265份。
李保俊说,根据事件调查结果,将及时确定对遇难人员亲属的补偿方案,并协调落实。
焦点
获救人员被不同部门同时上报
新闻发布会上,就“东方之星”号客船翻沉事件此前公布的上船人数和获救人数变化,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作了解释和说明。
他说,翻沉事件发生后,最早公布的船上有458人的信息,是重庆东方轮船公司和上海协和旅行社提供的名单,分别为游客406名、船员47名、旅行社工作人员5名;此后经初步统计,又公布船上有456人,是因为轮船公司和旅行社发现,有1名船员在前一站提前下船,事发时未在船上,同时又核实船上实有旅客405名,比最初提供的406名游客名单减少了1人。
有关方面要求重庆东方轮船公司和上海协和旅行社对登船人员再次进行仔细核查,并与相关省市工作组及有关方面对在船人员数量、分布情况进行了逐一核对,特别是重点调查核实了有没有登船但没有列入统计的儿童和其他人员。最终核实结果是,事发时船上实有人员454名,其中游客403名、船员46名、旅行社工作人员5名。游客人数由406名变更为403人,是因为旅行社误将在南京港发航的“东方王子”号5名温州游客统计到“东方之星”号上,并且漏报了在安庆港上船的2名游客。
唐冠军说,有关方面在核实登船人员名单的同时,也对最终获救人员认真进行了甄别和逐一核实,并请参与救援的各有关方面还原了事发经过和认定过程,由最初公布的获救人员有14人,最终反复核查确定生还的为12人。获救人员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最初参与搜救力量多,且来自不同系统和不同单位,在汇总数据时出现了重复现象。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