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国安全生产月”马上就要结束了。我国在1980年5月开展了“全国安全月”活动,并确定以后每年5月都开展“安全月活动”,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全国安全月”从1980年一直持续到1984年。
之后由于机构更换等原因“全国安全月”活动停止了数年。
从1991年开始,全国安委会开始在全国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周”活动,并持续数年。
从2002年开始,我国又将“安全生产周”改为“安全生产月”,并确定每年6月份为“安全生产月”,并一直坚持至今。
这种全国重要活动名称的多次变动,意味着当时中国管安全的领导和一些有权决策的专家们对安全学科属性理解的不到位和片面性。
其实,比较合理科学的名称应该称为“全国安全月”,因为安全的范畴远远超出了生产的领域,这几年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实际也远远超出了生产安全的内容。即使是针对企业生产安全,有一条预防事故的重要经验是:“职工八小时以外的安全也很重要”!现在名称为“安全生产月”,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安全宣传活动的范围和活动的效果。
美国十分重视安全宣传教育,美国安全委员会将每年6月定为“全国安全月”。这个活动为期四周,每周一个主题,分别是:道路交通安全周、家庭社区安全周、应急准备安全周和工作场所安全生产周。这不仅有针对性和重点,同时也比较全面。
为了强化安全意识,新加坡政府2009年推出了“窗户安全日”。每年到了规定的两个“窗户安全日”,新加坡民众除了自觉地检查窗户是否安全,还要对其进行适当的维护。在设定安全日时,政府也是费了一番心思。这两个“窗户安全日”分别靠近当地两个重大节日——马来人的开斋节和华人的新年,因此,很多人家在检查窗户时,顺带也会整理一下屋子,捎带连家中的其他电器也检查了一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的一些不安全现象,比如:我们每天都会看到有不少的学生坐在飞驰的摩托车后座上,却没有戴头盔,而摩托车驾驶员却全副武装,而且很多家长就在身边并没有在意,他们也许觉得就几分钟而已,但他们却没有注意到摩托车驾驶员的着装,我想这也许是摩托车驾驶员从事这项工作,经常听说或接触一些事故,非常明白事故往往发生在一瞬间,所以本能的在保护自身的安全问题上比较重视,肯在精力、财力上投资,但我们的孩子们不懂其中的危险性,甚至拒接摩托车司机递来的头盔,这些小的习惯则需要我们大人引起重视,以身作则,加以引导。
工作外的安全和工作中的安全同样重要,这是需要我们时刻记住的,工作中我们有许多安全手段对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而工作外的安全则依赖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素质。
杜邦公司1953年开始考查员工下班后的安全表现,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和建议,包括员工在家里因做家务受了伤,也要向公司汇报。他们在“杜邦安全健康原则”的第九条规定:“厂外安全是员工安全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有些人或许不理解这个条款所代表的真正含义,认为员工下班后若发生安全事故,既不属于工伤范畴,企业又无须承担任何事故责任或经济赔偿,企业还有必要强调工作之外的安全吗?杜邦公司负责人认为:无论何时,忽视安全都是没有科学态度的表现。平时讲究安全,就能远离意外的阴影,给自己和家人最大的保障。这种价值观集中体现为“责任关怀”,就是企业“以人为本”,视人的价值高于一切。
- 上一篇:新加坡,窗户掉了要坐牢
- 下一篇:“注册安全工程师”名不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