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经常参加户外运动的人都无数次的听到过安全第一这四个字。但这仅仅是开展户外运动时的一个原则。需要多方面的工作来保证这项原则的落实。如果没有落实到行动的细节上,安全第一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安全第一"公理应该成为驴友的共识,但却弱在"预防为主"的意识没有落实。"安全第一"意识的体现,就是"预防为主",不能等到大难临头再去考虑"安全第一"。其次弱在主体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第一,大道理谁都懂,但从实际来看,可就是有一部分人受利益驱使,善走捷径、通关系、钻空子。诸如,说食品安全重要,可偏偏有人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丝毫不管别人是否会因此而损害健康;说交通安全重要,可偏偏有人擅闯红灯,又不愿系上安全带。
很多人的玩户外一样没有安全意识,但因为是多次侥幸过关,没有造成事故,所以他们会侥幸过关一次,安全意识削弱一才层。走过一些地方,就会以为自己可以踏平所有的山川,为了在别人眼里显得“强大”而蛮干瞎闯,不尊重自然规律,没有安全意识,坏的户外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当人一味追求快速成功、渴求拥有别人的赞美时,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局限,不再真正认识到自己,也不按有多少能力干多少事的原则来进行户外,积累到一定程度,悲剧必然酿成。
户外有风险,要正视风险,要有安全意识,绝对不能拿生命去冒险赌博!户外的精彩和魅力,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户外的风险呢?无数的自然灾害,频繁的户外事故都表明,我们在都市环境中得心应手的风险感应和规避机制在大自然中近于失灵了。天气、地形、野生动植物、基本的生理疾患等等都可能给户外者带来不同程度的风险。过去几个月连续发生的坠崖、山洪、溺水、中暑导致户外活动爱好者英华早逝的悲剧不断以最残酷的方式提醒我们,风险和魅力在户外世界中是形影不离的共生体。
我们分析很多的户外事故发现:户外技术的不熟练,户外领队和队员心理的不成熟,户外装备的局限和户外安全保障意识的薄弱是不该发生的户外事故时有发生的主要因素,其中心态问题是确保户外安全的关键。麻痹大意、侥幸心理、自以为是、求快图省事等基本上是不安全行为共有的思想因素!每年都会有新手参加到户外运动中来,也会有老手去尝试风险更大的运动和路线。千万不能以为安全理念的教育是可有可无的,要切实使每一个参与户外的的人如身临其境般的认识到自己确实面临着风险,甚至可能面对丧失生命的危险。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负责,对家庭和亲人负责。要想清楚你是否决定面对这些风险,你是否已经做好了面对这些风险的准备。
“海恩法则”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他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海恩法则告示人们:事故背后有征兆,征兆背后有苗头。当然,海恩法则是对飞行事故而言的。但是,就其要义推而广之,它也适用于研究户外事故。
假如人们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预先防范事故征兆、事故苗头,预先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那么,事故苗头、事故征兆、事故本身就会被减少到最低限度,安全水平也就提高了。
墨菲定律就是一个无论多细小的错误,如果你重复他,就会导致一个大的错误。当你的n无限大的时候,无论P的概率多小,如果你无限重复它,最后肯定会出事故。
多米诺骨牌也讲了这个道理,一个事故发生肯定是很多因素同时发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如果控制中的一两个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状态控制住,就可以有效的制止事故
古人云:“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以此反思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就是提醒我们牢牢把握防、救、惩三个关口,做到防得稳、救得上、惩得严,尤其是做到未雨绸缪,预防为上,不放过任何一处事故隐患、问题苗头。
户外安全文化严格讲应该是一个以预防事故、控制风险的文化,咱们国家在传统文化当中,比如说佛学有一个比较有名的话“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是因为如是果源于如是因。安全也是一样,一定是有人为错误,为什么众生畏果呢?香客往往是要追求一个结果,但是他不懂如是因导致如是果。这样一种工作,讲安全意识,可能会出现像扁鹤治病的效果。扁鹤非常有名,是怎么因为病变成大病了治,扁鹤知道真正艺术最高的是他的大哥,我一看你,就知道你可能会有什么病,就预防了,医术最高。二哥能治小病,只在小范围有名气。我们做户外安全意识培训也是这样,一出事故可能没有救援的人影响力大。
很多时候并不是金钱才能保住我们的性命,户外的很多时候即使你没有任何装备,你还有大脑。最后的装备,便是你的大脑,它才是生存的最关键。没工具,可以制作,没食品,可以收集寻找,没大脑……也就没有了生存的机会。
生存靠的不是装备,是脑子!是大脑中的那个安全意识。户外频率较高,事故频发,一般都是没做好功课,没相应的心理和物资准备就贸然上山,很危险。有些微小异常现象是事故苗头、事故征兆的反映,必须及时抓住它,正确加以判断和处理,千万不能视若无睹,置之不理,遗下隐患;
我们都知道,户外的风险有些人为的因素是可以规避的,但也有很多是无法避免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而对于无法避免的,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把风险降低到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其实,很多时候如果是预设了安全方面的问题,并问一问自己“如果真的发生了,我会怎么办?”这样就能将安全隐患降低了,这就是我们讲的安全意识。
那么,怎样在户外出行中做到以预防为主呢?那就是必须要坚持“六要六不要”:
一要充分准备,不要仓促上阵。充分准备就是不仅熟知,而且熟悉活动的每一细节,特别是对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所有这些都必须在事前搞得清清楚楚;
二要有应变措施,不要进退失据。应变措施就是针对事故苗头、事故征兆甚至事故可能发生所预定的对策与办法;
三要见微知著,不要掉以轻心。有些微小异常现象是事故苗头、事故征兆的反映,必须及时抓住它,正确加以判断和处理,千万不能视若无睹,置之不理,遗下隐患;
四要鉴以前车,不要孤行己见。要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作为本人活动中的借鉴。通过“沉思”的方式来学习和进步,别人吃一堑,我们长一智。 尽最大的努力来认识事故规律,掌握事故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上升为安全守则,让我们防止从蹈历史覆辙。
五要举一反三,不要固步自封。对于本人活动中的经验教训,只要具有典型性,就可以举一反三,推此及彼,进行深刻分析,以求户外经验的提高和进步。绝不可以安于现状,不求上进;
六要亡羊补牢,不要一错再错。发生了事故,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就是要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绝不能对存在的风险听之任之,以免错上加错。
户外运动,不能只是爬山跑山的身体锻炼,它应该有趣、专业,给人各方面的知识和心灵的收获,如果一个户外人的安全意识到自己从体能到心理能量都能通过户外而不断进步,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驴友,才能尽享户外的精彩!
我们每个经常参加户外运动的人都无数次的听到过安全第一这四个字。但这仅仅是开展户外运动时的一个原则。需要多方面的工作来保证这项原则的落实。如果没有落实到行动的细节上,安全第一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我们常常说“紧绷安全这根弦”,安全意识的内容很多,那么,“安全这根弦”指的是哪根弦?指的就是风险意识。“紧绷”,就是时时刻刻要意识到危险的存在,不可掉以轻心,麻痹大意。
我们都知道,户外的风险有些人为的因素是可以规避的,但也有很多是无法避免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而对于无法避免的,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把风险降低到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要保证安全,有三个要素,首先是意识,其次是知识和技能,最后是装备。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意识,而恰恰最难培养和拥有的就是意识,因为知识和技能通过几次的培训和训练是可以获得的,而装备更不必说,只要拿钱,几乎很容易就可以买到。而意识的培养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见到成效的,在这方面,我们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户外安全可以派生出很多支支叉叉,比如野外生存,比如交通安全,比如自救急救,比如突发疾病,比如运动损伤……其实就不是驴友也会感兴趣,因为现在灾害发生的频率太密集了。
户外运动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运动,涉及面非常广,需要我们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技术和技能,需要多方面的积累经验。
能走多远、能爬多高,除了我们的意志力之外还有更多的同样重要的决定因素,比如个人体质、技术能力、对环境的认知、对个人极限的认知等等。所有这么多方面的提高都是个积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系统训练、认真准备、不具备基础的条件就去挑战不切实际的难度往往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