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过程中,操作活动的要求随实际情境不断发生着变化,人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当人们面临超出适应能力范围的工作负荷时,就会产生应激反应现象。应激是人机系统中十分常见的现象,它与某些事故、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应激效应的控制十分重要。
较为普通的观点认为,应激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每当系统偏离最佳状况而操作者又无法或不能轻易地校正这种偏离时,操作者呈现的状态就为应激。应激现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应激是在系统偏离最佳状况时出现的。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操作者以一种最佳的方式工作,这时环境条件对操作者有中等程度的要求。如果上述这种要求变得太高或过低,操作者的效绩都将下降,从而偏离最佳状况。因此必须注意,负荷过高和负荷过低都是一种应激源,都引起应激效应。
2.应激是环境要求与操作者能力之间不平衡引起的。应激不仅随环境状况发生变化,而且取决于个体能力、训练和身体状况等因素。同量的负荷可能引起某些人产生应激。而对另外一些人完全不会发生影响。
3.应激的产生有动机因素的作用。一般认为,当系统偏离最佳状态时,操作者往往通过适当的行动来校正这种偏差,偏离越大,校正的动机越大。校正结果的反馈对操作者行为动机有影响,即随着偏离缩小,动机降低。如果操作者的一系列行动不能减小偏离,因而不能降低校正动机时,便会发生应激。
与动机相联系的另一个问题是操作者的意图,只有操作者认识到偏离最佳状态状况可能造成重大事故以及力图避免这种状况时,应激才会出现。
二、应激源
能引起应激现象的因素很多,可把它们分成四个方面,作业时的环境因素、工作因素、组织因素和个性因素。
1.环境因素
如工作调动、晋升、降级、解雇、待业、缺乏晋升机会、与社会隔绝、失去社会的支持和社会联系,孤立无援,原来的心理活动模式(反应方式)与当前社会环境不相适应,生活空虚无目的等等,都会使人产生应激状态,并伴随产生焦虑、愤怒、敌对、怀疑、抑制、忿恨、绝望和其他负性情绪,这种情绪又加剧了职业性应激反应。这些问题不仅仅限于工厂,在现代办公建筑中也会发生这种应激反应。
2.工作因素
1)工作环境。恶劣的工作环境,如噪声、振动、高温、照明不足、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粉尘污染、工作空间过狭等常成为应激的来源。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不协调也是一种重要的应激源,包括主管人员与下属人员之间、工作群体成员之间。在困难的情况下缺乏足够的组织支持也会导致应激,管理人员过多地采用行为监督,尤其是不公开的监督来控制工人的行为时,工人易出现应激反应。缺乏信息沟通、参与管理与决策的机会少,或过多使用惩罚手段或进行不公平的分配等,也是企业常见的应激源。此外,由于职业或工作的需要(如天文气象、水文、自动化生产中的某些单独操作岗位),工作环境中的隔离或封闭也会导致应激的产生。
2)工作任务。工作负荷量过大,可使人的生理、心理负担增大。例如,在危险地段行车或运载危险物品的驾驶工作,长期从事需要高度注意力的工作(如仪表监视),长期担负重体力劳动强度的工作,会由于工作负荷量过大而感受应激。超负荷的脑力劳动已为许多职业(包括工程师、秘书等)的重要应激源。当然,工作负荷过小,从事简单、重复而勿需发挥主动性的工作、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才能时,缺乏自我实现的机会也会形成心理压力。劳动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劳动负荷因素,特别是在工厂由于对完成任务所采取的方法、速度缺乏自我主动选择或控制时,可以导致应激状态。例如,在现代工业流水线上作业,不仅总在按照极简单的工序进行重复操作,而且必须服从前后工序的速度要求,工作速度极快,工人会遭受双重的压力。据报道,大多数计算机终端操作人员认为他们的工作速度太快,而且他们又不能控制这一速度。值得提及的是,由于近代工业组织管理的复杂性和工作负荷太大,越来越成为管理人员心理应激的原因,尤其在高层次管理人员中易于出现,在中层管理人员中,既要受到企业领导者的要求制约,又要接受下属及职工的要求,这是一种困难较大的情况,这种处境的管理人员易于导致应激反应。
3)工作时间。 超时工作(加班)也是一个重要的应激源,延长工作时间不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节律,而且由于休息时间缩短,人的体力和精神得不到应有的松弛,据称,每周超过50小时以上的工作能引起心理失调以及冠心病。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职工从事夜班工作,一般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难以适应,而且夜班工作使人与家庭、社会交往相应减少,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应激源。
3.组织因素
有两个组织因素对增加工作的应激有特殊的意义。一个是组织的性质、习俗、气氛和在组织中组织雇员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方式;另一个是以监督方式来自领导者的支持和鼓励个人发展前途等形式反映出来的组织支持。雇员缺乏主人翁感和责任感,其结果就会出现一种逆反心理。在组织支持方面已证明不公开的监督和以定期对逆反行为反馈作为特征的监督方式都和高度应激有关。
4.个性因素
与个性有关的五种应激源是,与健康有关的因素、完成工作的任务与能力之间的匹配程度和当与工作环境有关时、喜欢还是讨厌的程度、以及个人的性格。
从健康方面考虑,人的体质会影响人体对环境的反应能力。由于能力低下或患病而使控制有害刺激的能力有缺陷时,就会增加应激反应。因此,有病的工人可能有产生更大的工作应激的危险性。
若工人与任务不匹配,就会产生应激。失配越严重,工人感受到的应激越大。造成失误的可能性也增大。
家庭关系不和谐,经济上拮据,亲人死亡或患严重疾病,子女升学、就业、婚嫁等等都可成为应激源。
外向程度或神经敏感性程度对不同的工作环境也会产生应激。
人的心理特性的差异也会影响对应激源的反应程度。
三、应激的效应
在应激状态下,操作者的身心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应激引起的效应,称为“紧张”。紧张表现多种多样,有人把它总结为四大类:
l.生理身体的变化。例如,心率、率恢复率、氧耗、氧债、皮肤电反应、脑电图、心电图、肌肉紧张、血压、血液的化学成分、血糖、出汗率和呼吸频率等方面都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若每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就会导致心血管病和生理紊乱等疾病。
2.心理和态度的变化。表现为无聊、工作不满意、攻击行为、感情冷漠、神经紧张、心理紊乱以及疲劳感等现象。
3.工作效绩的变化。例如,主操作、辅助操作的工作质量和数量下降、反应时增长、行动迟缓、缺乏注意、缺工和离职率增加。
4.行为策略和方式的变化。处于应激状态下的操作者往往会出现某些策略或方式上的变化,从而有意或无意地摆脱“超负荷”情境。
四、应激的预防与控制
要消除一切应激的想法是脱离实际的,有时某些应激甚至是必要的,事实上有很多的人是在不利于他们健康的压力下工作的。目前已把很大注意力用来对付物理环境的应激,即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除了物理环境的影响外,还有许多由于社会环境所造成的精神方面的应激源的影响必须给以重视。
1.人类工效学(工作岗位重新设计)
人类工效学的重新设计包括向工人提供一个对工人身体的要求减少到最小的工作区。这些身体要求对情绪应激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它会影响到与应激密切相关的疲劳,还会影响到工人的状况和行为。这些都是影响工人对应激源反应的因素。当确定人类工效学对产生应激和有关控制方针时,有三个方面的因素需要加以注意。即加在感觉器特别是视觉、听觉、姿势、控制肌肉上的负荷程度。在运用人类工效学设计工作场合时,可以通过配备一个合适的感觉环境、适当的工作岗位设计、以及舒适的环境条件而使人体每个系统所受到的负荷减少到最小程度。这些考虑使设计者能对工作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条件,因此不增加由于工作的心理因素所产生的应激负荷。
2.工作设计
工作设计最大的难点是出现在新开发的工作中,这些工作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借鉴。为使工人对工作活动所提供的工作条件得到满足,工作必须对工人有意义,以便使工人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自豪感和自我尊重的积极性。此外,工作任务设计得应尽可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技能,以提高工人的自信心和行为能力,减少应激的产生。
劳动过程的控制在出现工作应激时是一个重要因素,经证明缺乏工作控制是生理和心理机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增加工人工作中作出判断的内容和换一种工作程序,而对工作活动提供更大量的控制,可以减少由机器控制的劳动过程所引起的应激。
工作设计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确定合理的工作负荷。工作负荷往往是由机器的限度或生产能力而不是由操作者的能力来决定的。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度的工作负荷会产生疲劳,出现应激反应。
3.组织管理
消除应激最有效方法是让工人参与管理,与企业共命运,并贯穿整个工作过程。
对工人进行监督会形成一个使工人感到受机器控制的失去个性的工作环境。当管理人员采用行为监督控制工人行为时,工人会感到工作压力和工作负荷极高,因此产生应激反应。这种方式还会使工人和管理人员间产生对立情绪。如果管理人员和工人间的关系是积极和良好的,这种关系可以起到使应激缓冲的作用。为了使工人能达到最有效的行为并减少应激,管理人员应采用能启发工人的积极工作动力并为工人所支持的管理方法
4.个人应付能力
提高个人应付能力是减少工人应激水平的有效方法。有的学者提出了应用心理生理学的方法来减少应激反应,有些已用于工作环境布置。
以上介绍减少应激的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用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一起使用。首先是采用消除对应激源的暴露。这一点可通过控制产生应激的原因,然后采用人类工效学的方法、工作设计或组织管理手段。有时,不可能完全排除—切应激源,那么应该强调尽可能减少应激产生的负荷。这时可以应用个人应付方法来减轻工人应激的症状。虽然这不是对应激源而言,但通过控制应激反应,的确可以减轻对健康的危害。并非所有个人应付方法都一样有效,每个人都必须亲身体会不同方法并找出哪种方法最适用。
五、紧张心理的调节
在前已经讲到应激的效应就是紧张。紧张状态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不仅存在于工作、劳动过程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它不仅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安全。
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总是主动的调节自己的生理心理状态,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当环境加于人的刺激超出了人对其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时,即环境的要求与机体的应付能力不平衡时,引起的一种生理心理状态,便称为紧张。例如,突然发生的爆炸、火灾、塌方等紧急危险,均会使人处于紧张状态。
职业性紧张(occupational stress)是指人们在工作岗位上受到各种职业性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紧张状态。它不仅与职业、个人、家庭有关,而且更取决于所处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导致的后果不仅涉及人的行为和心身健康,而且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做好紧张心理调节是至关重要的。
(一)缓解和消除职业性紧张对职工不利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由于紧张是环境因素与机体的应付能力失调所致,因此,消除工作环境中的应激源是极其重要的有力措施。如在企业生产中,改善劳动条件(如噪声控制、防暑降温、改善照明条件等)可缓解生产环境中应激源对人的心理影响。改善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性和协调性也极其重要。例如,尽力满足职工的合理需要,人员与职务的合理设计,职工参与管理,正确地应用激励机制,为职工创造一个有利于发挥自身潜力的企业心理环境。这些均有利于缓冲紧张的作用。
2.提高职工应付紧张的素质。通过培训和教育,可缓解由于工作所致的紧张。因此,加强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及特殊技能的培训,可使职工适应安全生产的要求从而缓解紧张。企业定期开展不同类型的竞赛活动,开展有益的文娱活动和体育活动,能陶冶职工的情感,培养积极的情绪,也是缓解紧张的有效途径。要引导职工善于“自我松驰”、“自我调节”,促进积极的心理活动的形成,对增强控制紧张不利影响的能力也是有所裨益的。
3.开展职业心理咨询。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① 对企业预防紧张性心理不利影响的整体计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② 对职工进行心理教育。特别是各种应付紧张的办法。
③ 帮助处于紧张状态的职工度过“危机期”。
④ 对具有心理障碍的职工进行心理治疗。
(二)紧张心理的自我控制
当然,要避免过度的紧张,从根本上讲,最好是减少应激源,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完全消除应激是不可能的,比较主动的办法是从个体自身做起。关于如何控制紧张 心理,减轻心理压力,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办法和建议:
1.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并做到客观评价,不做超过自己能力过大的职务和工作。简单地说就是要量力而行。
2.提高操作技能,注意积累经验,增强适应能力。
3.培养自己的稳定情绪、坚定意志和自制力。
4.进行预演性训练。即在从事每件事之前,预先设想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事前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样在实际进行过程中,就会减少对所发生的事件的陌生感,从而就可以做到从容应付,镇定自若。
5.学会时间运筹,做时间的主人。大量的紧张状态是由时间因素引起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该很好地计划时间,安排好时间表,并严格执行。在安排工作计划时,时间上要留有一定的冗余度。切忌临时抱佛脚,仓促上阵。
6.平时学习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如自我说服(自勉)、自我命令、自我激励(如默念“我一定能成功”)、自我分析(分析造成紧张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消除它)、自我放松(即通过生物反馈技术,使个体学会控制自主神经系统的水平,如血压、心率等),通过这些方法的训练,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减缓或消除心理的过度紧张。
7.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
- 上一篇:看看你属于哪一类?
- 下一篇:我国关于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