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在国外的安全工作中比较强调实现生产条件、机械设备的安全,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条件为此提供了技术手段和物质基础。在安全工程中,我们把机械设备、物理环境等生产条件的安全称作本质安全(Substance Safety)。
本质安全本来是电气设备防爆的一种类型:“本质安全电路就是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正常工作或规定的故障状态下产生的电火花和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混合物的电路。
全部采用本质安全电路的电气设备称为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也就是说该类电器不是靠外壳防爆和充填物防爆,而是其电路在正常使用或出现故障时产生的电火花或热效应的能量小于0.28mJ, 即可燃气体浓度为8.5%(最易爆炸的浓度)最小点燃能量。
当用本质安全来描述机械设备、物理环境等生产条件的安全时,在青岛贤司的《安全用语事典》中,把“操作人员在使用和操作电气装置或机械设备等的时候,这种装置或设备无论从结构方面,还是从性能、强度方面来看均不存在危险性部件,称之为本质安全。”
人们相信,只要实现了本质安全和产品安全就可以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在这种安全观念的指导下,我们通过严格的工程设计、加工制造和精心的维修保养努力实现生产条件的本质安全和产品安全。物的因素的控制成为一个时期的安全工作的重点。本质安全和产品安全强调实现机械设备、生产条件和产品的安全,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本质安全也是相对安全,属于可接受的危险。
“不存在危险性”的本质安全、产品安全并不存在;生产过程中总是存在某些种类的危险源,存在着发生事故的危险性。实现了本质安全、产品安全,我们仍然需要小心谨慎。
人的本质安全,就是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目标。
人的本质安全相对于物、系统、制度等三方面的本质安全而言,具有先决性、引导性、基础性地位。
人的本质安全包括两方面基础性含义。一是人在本质上有着对安全的需要。二是人通过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可以实现系统及个人岗位的安全生产无事故。
人的本质安全是一个可以不断趋近的目标,同时又是有具体小目标组成的过程。人的本质安全既是过程中的目标,也是诸多目标构成的过程。
本质安全是珍爱生命的实现形式,本质安全致力于系统追问,本质改进。强调以系统为平台,透过繁复的现象,去把握影响安全目标实现的本质因素,找准可牵动全身的那“一发”所在,纲举目张,通过思想无懈怠、管理无空档、设备无隐患、系统无阻塞,实现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
本质安全行为的员工可通俗的解释为: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即具备自主安全理念,具备充分的安全技能,在可靠的安全环境系统保障之下,具有安全结果的生产管理者和作业者。
“本质安全”理念的提出,符合企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和员工自身安全防护的需要,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事故由被动接受到积极预防,从源头上杜绝事故发生,是安全认识上的一大进步。
本质安全和企业安全文化紧密相关,属安全管理的文化范畴,其实质内涵是实现人的生命的安全和健康。眼下,安全工作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各类事故依然频发,根本原因就在于安全文化的缺失。“临阵磨枪”也许能保得一时安全,却不能保障长治久安。对企业来说,安全文化的建立应该是第一位的,而安全生产活动则是第二位的,它关乎企业的生存大计,更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进程和质量的高低。
“一分侥幸、十分危险”,“事故猛于虎”,只有把安全管理理念渗透到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员工的行为准则上,溶入企业的血液中,根植于员工的头脑中,固化于一言一行,企业的本质安全才能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