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又称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的。赫茨伯格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他们的研究是通过调查而展开的。他在调查中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希望在工作中得到什么?”他要求人们在具体情境下详细描述他们认为工作中特别满意和特别不满意的方面。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赫茨伯格发现,员工对各种因素满意与不满意的回答十分不同。他还发现与满意有关的因素都是与自身有关的因素,如成就、承认、责任等,与不满意有关的因素都是外部因素,如公司政策、管理和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赫茨伯格进一步指出,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不满意,消除了工作中的不满意也并不一定能使工作令人满意。所以他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赫茨伯格认为,导致工作满意的因素与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有区别的。他把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称之为保健因素,因为这些因素的缺少或不好,会引起员工的不满,而这些因素的大量存在和无比优越,只能减少员工的不满,不能增加员工的满意,所以这些因素不能起到激励作用。赫茨伯格把导致工作满意的因素设立为一般激励因素,工作的改善可以增加员工的满意程度,激发员工的进取心,所以只有这类因素才能真正激励员工。
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相吻合的,马斯洛理论中低层次的需要,相当于保健因素,而高层次的需要相似于激励因素。
双因素理论是针对满足的目标而言的。保健因素是满足人的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激励因素是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前者为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后者为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因此,双因素理论认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在“满足”二字上下工夫。
我认为应当从双因素理论的角度考虑秋尾法则,它主要是满足的是保健因素方面的需求,应该从激励因素方面着手,尽量提升职工的需求层次。
同时遵守承诺也是应该努力做到的。
- 上一篇:危险、有害因素识别遵循的原则
- 下一篇:香烟的作用与潜在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