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跑”: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些班组安全会的内容常常“跑调”。作为一个企业或者单位,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职工安全学习制度,然而有些厂矿企业班组召开的安全会却不尽人意,会议质量普遍不高。有些安全会成了例行的生产工作布置会或聊天会,甚至有的职工把这作为交流头天晚上在娱乐场所的“交心会”。安全会离开了安全这个主题,就不能真正达到增强职工安全意识的目的。
防“冒”:在班组安全生产中,冒险和冒失的现象经常出现。有些班组(工段)长和职工的胆子特别大,明知不符合安全生产规程的,却偏要去冒险蛮干,违章指挥,违章操作,不按安全规程办事,有的还振振有词地说,不这样干就完不成生产任务,达不到进度要扣钱扣奖。其结果往往是酿成责任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冒”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安全规章制度熟视无睹,觉得无所谓。这种不以为然的麻痹心理往往造成安全生产方面的“冒失”行为,这也是班组习惯性违章操作现象增多的主要原因所在。
防“滴”:部分班组的安全教育如同在下“毛毛雨”,系统性不强,针对性不强,宣传力度不够,学习内容比较虚,往往意义讲很多,安全规程谈得多,安全案例分析讲很少,缺乏利用自己身边故案例进行安全教育的能力。另一个方面就是基层安全管理部门存在奖多罚少的现象,多数班组还未真正实行重奖重罚的办法,班长和班员没有安全压力感和紧迫感,没有形成“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幸福”的观念。
防“漏”:有不少生产班组在开工前常常精简安全技术措施这个必要程序,就厂矿企业而言,安全工作要与生产、质量、效益同时布置、同时检查、同时考核、同时验收、同时总结,找出差距。而实际工作中,有部分生产班组已经将这个程序简化了,只代之一句,“上班要注意安全”了事。显然,这是班组安全管理环节上的重大疏漏。
+++++++++++++++++++++++++++++++++++++++++++++++++++++++++++++++++++++
“跑、冒、滴、漏”原是化工原料在储存过程中存在的现象,而在我们的日常管理中,“跑冒滴漏”也时有发生。
何为“跑”?在体系贯标考核工作中,我们已经确立了管理规范化的格式与标准化的操作过程,如果在执行过程中不按体系文件要求做,不按规范的操作程序执行,仍有操作行为或事件没有受到制度约束或控制,这就“跑”出了控制范围。
另外,体系文件中的“深”和“细”是否适应现象管理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是否会有新的调整、新改进,会不会“冒”出新变化,如果“冒”出来,怎么办?
何为“滴”?就是在两个连续的操作过程中,如 部门与部门之间,倘若没有做好信息传递、沟通,或执行时出现扯皮、推诿、责任不清等问题,就可能造成执行关节上的“滴”的现象。
最后,文件体系中个别内容无人操作、实施,事情无人看管,或者没有被发现或觉察,进而没有去督导、检查,更没有落实到位、到人,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漏”呢?
应对化工原料的“跑冒滴漏”,主要是靠反复检查、逐步完善,坚持改正。同样的道理,在体系执行过程中,做好现场管理,我们提倡做好“四字经”:查、记、勤、改。
重视检查。对照体系文件和管理制度,将自查和互查相结合,发现了问题,警醒别人,也提高自己。
查了要记。查而不记,无根无据,分析原因时找不到原始记录材料,必要时将记录进行通告,总结,让全体成员来关注检查结果,人人都对自身的工作重新审视。
记了要改。“持续改进,不断创新是管理上活的灵魂”。不怕问题多,就怕视而不见,更怕不肯改。要提倡养成好习惯,要有面对问题的勇气,更要重视积累的效应,激浊扬清。
全程要“勤”,执行过程出了偏差,是预料中的事,但若查得不及时,形成规模后,纠正极难。所以,要勤查,也要勤记,更要勤于改,要步步为营,确保步步到位。简言之,对待“跑”出制度的行为,要匡之正之,使其合乎规范;对待“冒”出来的新变化、新事物,要及时判断,或疏之导之,又或塞之堵之,使其在流程中得以有效地控制,确保沿着正确方向予以发展;对待“滴”要时时防范;对待“漏”,自然只有及时修齐补全。这样,“跑冒滴漏”就能有效防范,无论是化工原料存储,还是现场管理便可其理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