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从劳工房到暖暖亮亮的窝
从劳工房到暖暖亮亮的窝
●孙守仁
我离开辽西北票煤矿快20年了,但我没断了跟师傅的联系。我知道,他最大的心事,就是搬出劳工房,劳工房还是日伪时期修建的。我每次回“娘家”,看到那一排排劳工房,心里都酸酸的。
突然有一天,我接到了师傅的电话,说他分到了新楼房。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得像小孩子一样笑起来。师傅的父亲是日伪时期抓劳工来到这个煤矿的。师傅初中毕业后,子承父业,当了采煤工,后来他的两个儿子也都成了矿工,他们家称得上是矿工世家了。然而,他一直住在劳工房里。
我在矿上工作了很多年,对劳工房太了解了。房子又矮又窄,进屋便是炕,别说摆放家具了,就连人都转不开,五六口人挤在一铺火炕上。赶上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街道狭窄肮脏,厕所前的垃圾堆积如山。
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矿山人勒紧裤腰带,开凿了一个近千米深的竖井,每年为国家生产几十万吨优质煤炭。当时,别说矿工们感到特别光荣了,连家属都非常自豪。他们把盖房子的钱用在改造老矿上,他们先国家后小家,仍然住在低矮窄小的房子里。
劳工房先后动过几次大“手术”。劳工房的墙,原是半石头半土的,后来重新砌上砖,房盖揭开,重新换上木板,铺上油毡纸。房子地基太低了,外边高,里边低,遇上雨天,门口就要垒成坝,以防雨水进屋。矿领导对住房问题心知肚明,但矿上资金紧张,住在劳工房的矿工、家属太多,新盖的住房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上世纪末,煤矿改制了,由国企变成民营企业,矿工住房改善问题也搁浅了。
我师傅家这样的劳工房,何时能够动迁?看到山坡上那一排排破烂不堪的劳工房,再对比城里的高楼大厦,我心里隐隐作痛。
盼了不知道多少年,国家终于出台政策,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劳工房要搬迁了,对老矿工来说,那是天大的喜事!师傅激动地说:“我准备迁进新居了,你两个侄子,各有一套房。”说到这里,我打断师傅的话,问:“那房钱是怎么解决的?”师傅说:“有政策规定,一般人家都掏得起,很划算的。对特殊困难家庭,由政府出资建设小户型回迁房。”
师傅搬家那天我回到矿上。真是百闻不如一见,那一排排鳞次栉比的楼房,还有整齐的街道,简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还没等到师傅家,半路遇见几个老伙计。他们指着楼群感慨地说,还是政策好,要不,像他们这样的老窑民很难住上这暖暖亮亮的窝。
看着听着,我禁不住泪如泉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