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于“太阳石”副刊
“太阳石”副刊,算是《中国煤炭报》名牌栏目,享誉于中国报刊。她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文学爱好者。我结缘于太阳石,从这里放飞很多作家、诗人。我虽不算佼佼者,但也有数百篇小说散落各类报刊。尽管我退休了,但我仍坚守着纯文学阵地,始终把“太阳石”当作良师益友。如果说,“太阳石”是文学的摇篮之一,那么编辑们就是辛勤的园丁。多年来,我同编辑们打交道,并结下深厚的情谊,至今回想起来,记忆犹新。 面对面
我原在北票矿务局工作,算是“老政工”了。素常,喜欢读《中国煤炭报》“太阳石”副刊。我常常被那里的文学作品所吸引。那时候,我偶尔写点小说,刊登在市级报刊上,但从来没上过“太阳石”。在我眼里,“太阳石”有点高不可攀。
1988年9月间,我从烟台开会回来,顺道去了北京。专门拜访了中国煤炭报副刊部。当时接待我们的,是著名作家、副刊部主任刘庆邦。听说我们是煤矿的业余作者,撂下手中的活儿,跟我们促膝攀谈起来。或许他是煤矿出身,对井下情况非常熟悉,尤其是熟悉窑哥儿,对他们的音容笑貌,呼之即出。他已经是名人了,发表很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但他没有架子,跟我们这些窑哥们非常热情。我依稀记得,他叮嘱我们写自己的题材,驾驭自己熟悉的文体。当时他问我,你写了什么作品,都在哪发表过?我红着脸说:“我参加‘全国职工文学创作函授讲讲座’,并在工人日报“百花”副刊上发表了小说《新衣裳旧衣裳》,他叫我把这篇小说发来,我还叫文友写篇《“虫洞”的意蕴》评论,一并寄给他。于1989年2月9日,在“太阳石”刊发。这份发了黄的报样至今保存着,每当我看后,总对亲人或文友夸耀说:“我见过大作家刘庆邦,跟他面对面探讨小说创作,还在一起照过像呢?”不要以为,这次“面对面”,我终生受益。后来,我又寄过他一篇小说,他在退稿信上说:“要见人,不要写生产过程!”我明白了,就是如何深化主题,塑造活生生鲜灿灿的人物形象。可以不夸张地说,我的文学起航,应该从刘庆邦“面对面”开始!
续缘
1991年元月,我从北票矿务局,调到辽宁轮胎厂。从煤炭口来到化工口。那个阶段,我已在《工人日报》发表十几篇小说。但我仍青睐《中国煤炭报》。偶尔回到北票矿务局,从文友那里搞到一张“太阳石”,我如获似宝。眨眼间,从化工口渡过我人生的又一个10年。当我退休时,创作的火焰没有熄灭,或许我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国有大型企业,我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是窑哥们儿和橡胶工,但我仍愿意为窑哥儿们树碑立传。可是,我写的小说,没地方发表,我就寻找邮址。后来,我发现了《中国煤炭报》的邮箱,我喜出望外。我就把小说《铁柱子》发了过去,没过多长时间,我收到了她寄来的报样,由此认识了副刊编辑韩立平。
我打电话给她,自我我介绍说,我原是北票矿务局的,学的采煤专业,却做了一辈子政工。退休后,没有别的爱好,爱鼓捣小说。她听说后,叫我再寄来一些小说稿。不知是她鼓励我,还是稿子质量可以,连续在“太阳石”刊发。令我感动的是,她认稿不认人,没因为我是化工行业的,将我拒绝于门外。比如,她对我说,如何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小说,需要创新,需要有看点。小说《帽子里的秘密》,塑造了一个老工程技术人员,如何解放思想,将谨言慎行,变成敢想敢干。我依稀记得,我哪次打电话,她都非常客气,不管工作多忙,都愿跟我探讨小说创作,尤其是在主题深化上,群众语言运用上,有很大收获,虽未谋面,但我从内心很感谢她。经她编辑我的小说就有7篇。
忘年交
2005年,我自费订阅《中国煤炭报》,这时候,孙宝福编辑接手了“太阳石”。他编发我的第一篇小说叫《上坟》。我们在交流中得知,他是位年轻的大学生。没因为我是个老朽,就疏远我,相反很热情。有时我们探讨小说创作,如何把小说写得耐人寻味。有时也推荐自己的小说。比如,小说《当家作主》就是一例。我认为,工人如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这的确是个大问题,他看了小说以后,认为可以,就刊用了。还比如,我的小说《娘》,他打电话告诉我,由于受版面限制,我删去了一点。我听后,像酷暑盛夏吃了沙襄的大西瓜,心里那个舒坦,简单是无法形容。
有一段时间,广告挤占了“太阳石”很多版面,我就向他提出意见。在某种意义上说,读者订阅报纸主要是享受副刊带给的欢乐。如果副刊老被挤占,心里有一种不爽的感觉。
我跟宝福打了5年交道,给我的印象是,他将心比心,从未看高自己,虚心向作者学习,即使我提出了意见,从不分辩,从不以编辑自居。我时常打电话,并不是跟他套近乎,而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近几年,我创作热情高,发给他的小说数量也多,但他优中选优。我从中吸取教训,如何提高小说质量。我自己想,这辈子跟“太阳石”较上了劲,我小说走进窑哥们儿的精神世界我,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乐趣,像修喜、单燕、山子等形象,老是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愿做他们名副其实的代言人。
我原在北票矿务局工作,算是“老政工”了。素常,喜欢读《中国煤炭报》“太阳石”副刊。我常常被那里的文学作品所吸引。那时候,我偶尔写点小说,刊登在市级报刊上,但从来没上过“太阳石”。在我眼里,“太阳石”有点高不可攀。
1988年9月间,我从烟台开会回来,顺道去了北京。专门拜访了中国煤炭报副刊部。当时接待我们的,是著名作家、副刊部主任刘庆邦。听说我们是煤矿的业余作者,撂下手中的活儿,跟我们促膝攀谈起来。或许他是煤矿出身,对井下情况非常熟悉,尤其是熟悉窑哥儿,对他们的音容笑貌,呼之即出。他已经是名人了,发表很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但他没有架子,跟我们这些窑哥们非常热情。我依稀记得,他叮嘱我们写自己的题材,驾驭自己熟悉的文体。当时他问我,你写了什么作品,都在哪发表过?我红着脸说:“我参加‘全国职工文学创作函授讲讲座’,并在工人日报“百花”副刊上发表了小说《新衣裳旧衣裳》,他叫我把这篇小说发来,我还叫文友写篇《“虫洞”的意蕴》评论,一并寄给他。于1989年2月9日,在“太阳石”刊发。这份发了黄的报样至今保存着,每当我看后,总对亲人或文友夸耀说:“我见过大作家刘庆邦,跟他面对面探讨小说创作,还在一起照过像呢?”不要以为,这次“面对面”,我终生受益。后来,我又寄过他一篇小说,他在退稿信上说:“要见人,不要写生产过程!”我明白了,就是如何深化主题,塑造活生生鲜灿灿的人物形象。可以不夸张地说,我的文学起航,应该从刘庆邦“面对面”开始!
续缘
1991年元月,我从北票矿务局,调到辽宁轮胎厂。从煤炭口来到化工口。那个阶段,我已在《工人日报》发表十几篇小说。但我仍青睐《中国煤炭报》。偶尔回到北票矿务局,从文友那里搞到一张“太阳石”,我如获似宝。眨眼间,从化工口渡过我人生的又一个10年。当我退休时,创作的火焰没有熄灭,或许我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国有大型企业,我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是窑哥们儿和橡胶工,但我仍愿意为窑哥儿们树碑立传。可是,我写的小说,没地方发表,我就寻找邮址。后来,我发现了《中国煤炭报》的邮箱,我喜出望外。我就把小说《铁柱子》发了过去,没过多长时间,我收到了她寄来的报样,由此认识了副刊编辑韩立平。
我打电话给她,自我我介绍说,我原是北票矿务局的,学的采煤专业,却做了一辈子政工。退休后,没有别的爱好,爱鼓捣小说。她听说后,叫我再寄来一些小说稿。不知是她鼓励我,还是稿子质量可以,连续在“太阳石”刊发。令我感动的是,她认稿不认人,没因为我是化工行业的,将我拒绝于门外。比如,她对我说,如何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小说,需要创新,需要有看点。小说《帽子里的秘密》,塑造了一个老工程技术人员,如何解放思想,将谨言慎行,变成敢想敢干。我依稀记得,我哪次打电话,她都非常客气,不管工作多忙,都愿跟我探讨小说创作,尤其是在主题深化上,群众语言运用上,有很大收获,虽未谋面,但我从内心很感谢她。经她编辑我的小说就有7篇。
忘年交
2005年,我自费订阅《中国煤炭报》,这时候,孙宝福编辑接手了“太阳石”。他编发我的第一篇小说叫《上坟》。我们在交流中得知,他是位年轻的大学生。没因为我是个老朽,就疏远我,相反很热情。有时我们探讨小说创作,如何把小说写得耐人寻味。有时也推荐自己的小说。比如,小说《当家作主》就是一例。我认为,工人如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这的确是个大问题,他看了小说以后,认为可以,就刊用了。还比如,我的小说《娘》,他打电话告诉我,由于受版面限制,我删去了一点。我听后,像酷暑盛夏吃了沙襄的大西瓜,心里那个舒坦,简单是无法形容。
有一段时间,广告挤占了“太阳石”很多版面,我就向他提出意见。在某种意义上说,读者订阅报纸主要是享受副刊带给的欢乐。如果副刊老被挤占,心里有一种不爽的感觉。
我跟宝福打了5年交道,给我的印象是,他将心比心,从未看高自己,虚心向作者学习,即使我提出了意见,从不分辩,从不以编辑自居。我时常打电话,并不是跟他套近乎,而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近几年,我创作热情高,发给他的小说数量也多,但他优中选优。我从中吸取教训,如何提高小说质量。我自己想,这辈子跟“太阳石”较上了劲,我小说走进窑哥们儿的精神世界我,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乐趣,像修喜、单燕、山子等形象,老是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愿做他们名副其实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