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收获人生(转帖)
分享到: | 更多 |
初秋,开始收获的时节。
动车穿越太行山不过20多分钟的时间。当熟悉的黄土高原出现在眼前,看到沟壑纵横间的片片金黄时,我猛然想起了第一次走近它的情景:知青“专列”走行了一夜,钻过了数十个山洞,夜色中,许多同学第一次看到高耸、荒芜的大山,想到渐行渐远的家乡、亲人,都悄然落泪了。天明时进入黄土高原,尽管春播过后,田野里已经泛出绿色,心境却依然惆怅……
白驹过隙,时过境迁,一晃竟是42年过去了!
走过42年的时光,可以称得上人生了。我的人生——确切地说是我的独立人生,正是从黄土地起步的,并且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那是我们最具青春活力的一段岁月。青春岁月的经历,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一生。
人生也是可以而且应该收获的。我们恰在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播时节踏上人生之路,走过42年时光,恰逢秋收,无论丰歉,总要“颗粒归仓”。况且,步入天命之年尾程,似乎也“有资格”回首往事,盘点一番,品味一下人生了。
讨论人生,总有些高深的况味。其实,在我看来,人生就是一个人比较长时间的、影响乃至左右了自己命运的生活经历。没有一定时空,缺乏几番历练,很难体验生活的苦辣酸甜,领悟人生的祸福相倚,那恐怕只能叫生活,算不得人生。人生应该是包括体验、领悟在内的生活经历。
人生起步时,大多如白纸,可以涂抹各种色彩。譬如我们这一代,下乡插队时都不过十七八岁,刚刚经历了文革最疯狂的年代,尽管家庭背景不同,境遇各异,但无论曾经狂热、迷惘,抑或屈辱、压抑,年轻人追求理想人生的憧憬却是相同的,都渴望给自己的人生答卷涂上绚丽的色彩。
带着憧憬,我们踏上了自己独立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上路”以后,由于经历的差异、选择的区别,每个人又都走向了不同的人生目标和终点。殊途当然不能同归。
生活经历会教育每一个人,使他(她)逐渐懂得,不是什么色彩都可以画在自己的人生答卷上的。自觉者,可以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色彩;愚钝者,则可能任由生活涂抹。几十年之后,曾经一同出发的人,有的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不过“熟人”而已,有的甚至可能连路人都算不得了。这便是人生的诡异之处,却又是人生常态,我们很难改变。
当年,路遥的小说《人生》之所以名动一时,引发热议,就在于他把人生的诡异与无奈,通过鲜活的人物、典型的场景,透彻地表现出来了,无情地撕破给人看。但人们认可了,接受了,甚至“对号入座”,因为他写的是真实的人生。
人生往往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客观条件完全可能迫使你无法选择自己憧憬的道路。在社会急剧动荡、变化的年代尤其如此。随波逐流,随遇而安,其人生结果自然无可预见;审时度势,择善而从,争取尽可能好的结果,大约才是明智的选择。两种人和事,现实生活中都不鲜见。
人生又是可能预见的。就主观而言,如果你有悟性、能自觉,又执著地追求,就可能在自己选择的人生之路上努力前行,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尽管它可能艰难、曲折。生逢动乱岁月的那一代人,多数曾经置身社会底层,几乎看不到“光明前途”,但确有许多人没有放弃主观努力,并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他们“有预见”,莫如说他们为自己“预定”了人生。
由此带来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话题。何谓价值?何谓意义?轰轰烈烈,事业有成自然算得上是了,那么,平平常常,劳作终生就没有价值和意义吗?年轻时,我也曾经这样认为,中年以后便淡然了,现在则更觉得不然。
人生确有成功与失败的区别,什么样的人生算成功,抑或失败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在我看来,以个人的才智与能力,做成相对应的事情(且不说事业),并且享受了自己应得的那份生活,就应该算是成功,反之,可以归于失败。这样的标准是不是很低呢?在年轻人看来,可能是;但对大多数经历了人生风风雨雨的“过来人”,怕就是真理了。
人生诡异,人生莫测,但人生可以把握。我这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