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为不打招呼的安全检查叫好(9月作品)

  今年以来,笔者所在的川煤集团达竹煤电公司在安全检查上改变以前事先打招呼的常规模式,组建了公司安全监察小分队,以不打招呼、不定时间、不定要求的形式对基层单位进行安全检查,不仅查出和解决了很多安全问题,还彻底打破了以前被检查单位为应付检查而“有备而战”的格局。笔者深为这一办法叫好。

  上级单位或职能部门到基层单位检查,是为了查找问题,再对症下药进行解决。时下,很多单位和职能部门在组织安全检查时,总爱提前打招呼,通知检查的行程、时间、要求和重点,把检查的内容、要求通知的清清楚楚,表面上看轰轰烈烈、严肃认真,实则被检查的单位自然心领神会,全力应对,有充分的时间来做好各项迎检的准备工作。

  比如,被检查单位会精心策划,准备材料,修订数据,整改现场,布置环境等,经过“导演”后,检查时就很难看清本来的面目,掌握实际的情况。甚至还有可能助长不正之风,个别被检单位怕检查不过关,会想方设法款待检查人员,陪吃好,陪玩好,求检查时“手下留情”。而其中的重点无疑是对问题的掩盖,投机取巧做好表面文章。

  这样的检查,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检查时检查组被前呼后拥,受到热情款待,看到的都是“好人好事”,被检单位则是能掩饰的则掩饰,能包装的便包装,导致存在的问题往往不能暴露在检查组面前,难以发现真实情况,最后,隐患和问题在打招呼的检查中蒙混过关,被检单位获得合格、安全等结论,结论皆大欢喜。然后,这样的“打招呼式”的检查其后果却是:往往却是检查组前脚刚走,被检单位后脚就恢复常态,露出本来面目,甚至接着发生安全事故。这样的安全检查,不知效果几何?

  笔者联想到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开展的安全大检查活动,其实从政府到企业,安全检查一年四季从未间断。近段时间,国务院安委会督察组在各地直插现场,直奔企业明察暗访,检查就看到了不少安全问题,有些问题可以说是性质严重,令人触目惊心,甚至有些问题在以前的检查中还从未暴露过,都在这次不打招呼的明察暗访中“现出原形”。由此可见,不打招呼的检查,效果可见一斑。

  打招呼式的安全检查带来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时间一长,还助长了下面单位投机取巧和应付的心态。于是,我们经常听有人说“为了应付检查”。从这句话便可反映出大多数人面对安全检查时的心态:认为安全检查是可以应付、草草了事的。怀着这样的心理,展现在检查组面前的是一个标准,检查组离开后,往往是各种要求可以松懈的另一番景象。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查找“四风”中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很多打招呼式的安全检查何尝不是形式主义的具体表现之一呢?打“招呼”后,安全检查就会出现很多弊端。首先容易打乱基层单位正常的工作秩序。接到检查的“招呼”,基层单位就会提前做好迎检的准备,兴师动众,搞突击性工作,像打扫卫生,摆设花草,挂横幅,写牌板等,直接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还导致很多问题却被掩饰掉了,检查者根本看不到,检查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

  如何使检查工作不失最初的目的,其实关键还在于检查者和被检查者的自身问题。对于检查者,应该舍弃作秀、走形式的作风,多存群众意识,以事事为民想,点滴为民谋的心态部署检查工作,少点“打招呼”和提前通知,多点“暗访”和突击检查,让检查工作能求真务实,去伪存真。对于被检查对象,则应舍弃面子思想、应付心理,少做表面文章,在平时工作中扎实做好每项工作,思想上多想一点,行动上做一点,不抱“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检查一过,工作照旧”的心态,才能在临检时不慌不乱,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也才能得到上级检查组和职工群众真心实意的好评价。

  由此,笔者建议,上级单位和职能部门到基层单位开展安全检查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变明查为暗访,甚至“微服私访”,让更多的检查不打“招呼”,甚至不妨多搞些“突然袭击”,不仅要看表象,更要看内容,并通过多种渠道听取职工群众意见,让弄虚作假者无机可乘,这样肯定能看到真实的情况,从而达到开展安全检查的初衷和目的。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gaorui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