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安全要有配套的“逆向思维”(7月作品)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指看待事物我们可以另辟奇径,让人更加深入、更加理解。切实做到软硬兼施、内外加攻。这在安全工作上往往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法国一女高音歌唱家有个美丽的大花园,周末常有人在里面游玩,留下一片狼藉。管家曾想尽办法制止,可无济于事。最后,女歌唱家写了一块牌子立在园门口,之后再没人随意进来了。

  牌子上并非“禁止入内”等严厉的话语,而是“请注意!如果在园中被蛇咬伤,距此最近的医院有50多公里,驾车要半个小时”。善于的提醒足以让人望而却步,这就叫作逆向思维。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的思想意识、习惯意识特点是:容易接受直接提醒,忽视间接提醒。直接提醒的效果远大于间接提醒。如果间接提醒再加上直接提醒,则事半功倍,效果更佳。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很难见到这样逆向思维抓安全违章事例,总是用简单明了的安全警告、安全标语装扮一下现场,缺乏形象生动的描述发生事故后的结果如何。其实安全警句也好,安全标语也罢,这都是警示人们注意安全的第一步,至于不注意安全的后果,如何注意安全的过程都有待遇我们以最快途径向其说明清楚,把厉害关系就如同剥玉米一样,一层一层剥出来。这样才能让人对安全工作既有感性上的认识,又有理性上的认识。早在80年代初,笔者所工作的单位现场就有一个警示牌,上面既有禁止随意开闸,并将那年一位职工因随意开闸导致的事故过程都详细写在了警告牌上。以至于新进厂职工每到这个地方就无疑是在上了一堂安全事故教训课。

  由此,令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我们有些事故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覆辙地发生,难道总是有人不惧怕安全事故吗?回答肯定不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们在安全管理上没有抓实抓细,没有真正考虑人的心理因素,没有从多方面抓安全、想安全。

  安全要配套的逆向思维,还不仅仅是在安全预防上,同时还在于安全施救中,安全施救如何把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如何让被困人员迅速得救,这就要考验人们的临场发挥,沉着冷静的睿智了。古代司马光砸缸就是逆向思维的范例:有孩子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逆向思维最宝贵的价值,就是它对人们常规认识的挑战,是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破除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模式。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gaorui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