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文革”后期的1974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沿。特别是与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煤炭奇缺,各地电报象雪片一样飞向北京,纷纷告急……
山东煤炭工业局恢复,局长晁福祥到淄博煤矿调查。有个矿(龙泉矿)职工食堂做饭没煤烧(停产闹革命),只好到兄弟单位借煤烧饭。而在洪山煤矿“五四”采煤队却始终坚持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的教导,按时完成生产任务,23年安全生产。
随同调查的山东人民出版社编辑焦乐天、石洪印(后任社长)同志认为,这个典型很好,建议写一本“报告文学”来反眏这个队的全貌。我们组成了写作组一块调查发现:“五四”采煤从1952年建队以来,终年战斗在一米左右的薄煤层中。这支百余人的矿工队伍用勤劳的双手回采了155个采煤工作面,生产了276万吨煤炭,在薄煤层里平均月产煤9780多吨,这在全国是少有的。全队有61名矿工被培养成为队长以上的国家干部,有的成为援外“工人专家”,有的当了劳动模范,当选为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崔德锡),有的被选为党的“八大”代表(刘其盛)、“十大”代表、人大常委(陈孝顺);有五名同志14次见过毛主席。
23年来,他们不仅作到安全生产,还坚持了“三个不变”,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变;吃大苦、耐大劳,敢闯、敢创的精神不变;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不变。就是1966年到1975年还平均月产煤万吨以上。煤炭部负责同志对“五四”队身居煤海,惜煤如金,23年坚持清扫浮煤等给了热情鼓励和高度评价。撤柱工李元绪,过去不注意清扫浮煤,有时浅截机进行快,他就拼命撤柱,把浮煤撇在老塘里,建队时的苐一代矿工老班长晏存禄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主动给他讲清扫浮煤是“五四”队的传家宝,小李认识了清扫浮煤的意义,他每撤一组柱子,总是先把柱子中的浮煤用木楔一点一滴地刮干净。他当了班长,又象老班长当年教育他那样教育新工人,使清扫浮煤的传统代代相传。“五四”队的干部给自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叫做“三不上井”,即:遇到问题处理不好不上井;下一班的任务不落实不上井;生产关键解决不了不上井。一次,工作面顶板破碎,浅截机边割边冒落,支柱工无法靠前,队长陈孝顺说:“这里危险,我来!”他冒着磕落的碎石,紧紧跟着浅截机打支柱,一直把浅截机送出危险地带……
我们越调查心里越清楚,越了解到“五四”队确实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战斗集体,很快我就把“永葆革命青春”的书稿写好。可是,初稿在审查时却以不抓阶阶斗争是唯生产力论的典型为由书稿被搁浅了。但“五四”采煤队的事迹材料也报送煤炭工业部。
《人民日报》在介绍“五四”采煤队的事迹时指出:“时间是块试金石,一切革命者都要在他面前经受检验,有的可以轰轰烈烈于一时,但时间久了就会变,就会垮,只有真正的革命者,才能永放光芒……
1975年,在国务院(邓小平主持工作)批准召开的全国煤矿采掘队长会议上,“五四”采煤队被命名为“永葆革命青春的五四采煤队”成为全国煤炭战线的十面红旗之一。
当我再次步入山东人民出版社改稿时,那天九月九日,突然,从电波中传来毛泽东主席逝世的悲痛消息。在那沉痛悼念毛主席逝世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仰望毛主席遗像,止不住热泪涌流,面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我积极工作,夜以继日地把书稿改好。
1976年12月。一本反应淄博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报告文学》“永葆革命青春”丛书问世,也为淄博煤矿工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据《淄博矿务局志》“大事记”记载:1975年10月,洪山煤矿“五四”采煤队在全国采掘队长会议上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永葆革命青春的五四采煤队”,列为全国煤矿十面红旗之一。
分享按钮责任编辑 :gaorui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2013 ©易安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81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