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屯煤矿的刘树根创造了一个奇迹。
啥奇迹?作为采煤班长的刘树根带班三十二年,班组安全生产三十二年,没出过一件磕手碰脚的事。这在高危行业,简直就是一段传奇。什么简直,就是一段传奇。有记者追风而来,向矿领导说明了来意。很多领导听了,禁不住吞地一笑,说:刘树根普通的很。他就是采煤队的班长。他要是真有能耐,岂不早提拔他当区长、矿长了。话里话外,刘树根很一般。
难怪领导说他很一般,记者见到刘树根的时候,也感觉他没有让人眼前一亮或与众不同之处。五十四岁的刘树根,看上去比六十岁还大,腰身拘偻成了一尾元宝虾。满脸皱纹沟壑,镶嵌着没有洗净的煤黑。松垮的单眼皮下,埋着一双并不精明的眼球。样式过时又有些肥大的衣服,套在身上,衬得他愈显单薄。记者给他问话,他张嘴跑出一股冲人的蒜味儿和一串地道的涉县腔。记者要他说说创造奇迹的秘密。他埋下脑袋,吭哧半天,说:糗,这有啥秘密。这不是天上的明奶奶,除了美国人谁也没上去过。下井带班,把工作安排妥,把事处理好,把隐患整改掉,就行了嘛。能有啥秘密?再问他,他就哈欠连天的,好像一副没有休息好的样子。对于文化人而言,他这副样子就有了驱客的意思。没有办法,记者只好告辞,采取迂回战术,从刘树根身边的工友找原因。
矿上把刘树根的同事聚集一堂。记者旁敲侧击,谆谆善诱,希望能挖到一些“宝藏”。
记者把没来前想好的话题问了一遍,也没有问出个所以然。记者问:刘树根当班长是不是要求很严厉?他是不是管的特别宽?他有没有罚过你们的钱?有没有因为工作和你们闹得不可开交?他带班是不是有过人的一面?还是他带班这么多年没有事故,本身就有很多偶然因素或不可多得的运气。记者的问话,有人沉默,有人答非所问地说了两句。一句话,刘树根和其他班组长没啥两样。区长安排工作,他屁不放一个。下井工作,他第一个到工作面。下班升井,他最后一个走出工作面。他的腿勤、眼勤、嘴勤,其他班组长比他一样都不差。实在没辙了,记者就让大伙随便说说,只要是刘树根的事迹就行。
这么一说,有些拘束的工人这才伸展了僵硬的腰肢,窃窃私语起来。有的甚至还放肆的给陪同记者的领导要了一根烟,明明灭灭的烟雾一下子扭转了原先的沉闷。要说刘树根与其他班组长的不同,还真有一点。窝在角落里的老张说了,那就是刘树根带班三十二年来,熬走了几十号老工人,带大了很多新工人,没有和任何人红过脸拌过嘴。何至于此。老张一开口,很多人迅速跟进,说刘树根够哥们儿,够意思,够朋友,这样的班长少找。怎么少找?很多工人举了例子。有人说:谁家遇到解不开的烦心事,刘树根准第一个给你出谋划策。前几年农用机械没有普及,割麦收秋需要劳力。刘树根就组织外地的工友去帮忙。有人说:小马前几年搞不上对象,心情烦躁,干活丢三落四。刘树根就把外甥闺女介绍给了小马。有人这么说,记者笑了,问小马来了没有。小马外出参加委培了。跟随的领导说,小马有心劲儿,有脑子,是个好苗子。
这时,又有人说:刘树根在俺被打劫没钱回家的时候,私下里给俺塞了二百块钱。
还有人说:俺在村里没啥人缘,俺老娘不在了,正愁没人帮忙呢。刘树根带着工友,领着吹鼓班进了村。俺感激他,事后给他三百块钱。刘树根一把又塞了过来,说咱们是同事、是工友,一个锅里搅勺子比老婆搅得时间都长。你老娘就是我老娘……
听到这里,记者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给陪同的领导说,他们安全生产的秘密我找到了。
领导不信。领导说,这有啥秘密,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班组搭伙工作如同居家过日子。记者说,在很多领导强调军事化、执行力的时候,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亲情关怀。而这种关怀,正是打开安全大门的一把钥匙,家和万事兴,团结平安来。
分享按钮责任编辑 :前车之鉴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2013 ©易安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81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