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筑牢本质安全的“堤坝”刻不容缓

本质安全,是当下较为流行的一个字眼。何谓本质安全?辞典的解释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本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青岛啤酒集团车间的一个角落里,放置了一个活动梯子供工人爬上爬下,用时,就将梯子支上,不用时,为了防止梯子倒下砸着人,就把梯子搬到拐角处,并特意在梯子旁边写了一个小条幅:注意安全。后来,一外方代表团到青啤洽谈合作事宜,他们留意到这个梯子和梯子旁边的小条幅,外方专家提议将条幅修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这一改,效果大不一样。这两个条幅讲的都是注意安全的事,区别在于:前者仅仅是提醒,后者是排除了潜在的事故隐患。故事虽然简单,但是,确把本质安全的含义诠释得淋漓尽致。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安全生产,追求的应该是细节的本质安全,没有细节的安全,就没有整体的安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们确立多年的安全生产方针,可时至今日,为什么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依然多发频发?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仍有为数不少的管理者,在类似“蚁穴”的隐患上没有在思想上引起重视,麻痹大意、侥幸心理作祟,对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摆不上“第一”、“首要”的位置,面对“管涌”视若罔闻,无动于衷,缺少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致使安全生产的“堤坝”非常脆弱,以致“溃坝”、“决堤”等现象屡屡发生。

对比一些成功的安全管理经验,我们必须幡然醒悟,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根本,只有树立先进、科学的安全发展理念,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安全文化,从思想深处筑牢安全“堤坝”,才能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考验。

从源头上抓安全是实现本质安全的基础。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强化对生产要素的源头管理,就是抓住了安全管理的本质,只有从影响安全的源头抓起,彻底清除可能引发事故的任何一个隐患,才是抓好安全生产的真谛正道。从源头抓安全,必须抓体制机制安全,必须抓系统建设安全、必须抓人文底线安全,必须抓环节步骤安全。对企业而言,涉及员工安全理念、设施设备、原材料、规章制度、工作环境等安全生产的各类要素,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

夯实基础工作是本质安全的重点。基础不牢,风雨飘摇。基础工作不扎实,体系建设不健全,队伍素质不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是影响本质安全的顽固性障碍。未雨绸缪,讲的是预防在先。亡羊补牢,说的是事后整改。这些话人人皆知,可是,许多人仍当作耳旁风。 “聪明的狐狸不会两次陷入同一个陷井”, 聪明的人总是拿别人的失误当作自己的教训,视别人亡羊为自己亡羊。

必须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本质安全,并不是说不再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必要的行政制裁手段,而是倡导的是每个本质安全人都应该把安全意识升华为一种职业道德,在观念上、行为上自觉履行,这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法定必须。

目前,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处于一种严格监督管理阶段,这个阶段靠的是制度和监管,强调的是约束、控制和事后的处理整治,缺乏了对人的自觉性培养和启发。愚以为,安全管理应该强调从“以事为中心”、“以物为中心”的强化性管理方式,向“以人为中心”的自主管理方式发展。

 

当然,本质安全人的塑造,绝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安全文化建设与熏陶机制。企业最大的安全隐患,不是设备的缺陷、制度的缺失、环境的不完善,而是人的安全意识淡薄。在企业的“人、机、环、法”系统中,相对于设备、环境、制度方面,人的行为是系统中最关键的决定因素。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是安全生产中一个极大变数。人的观念与行为决定了设施设备的安全运行性能,决定了安全生产环境的造就,决定了各项制度的落实。人的安全意识不够、行为不规范,再好的条件也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生产。因此,我们应打破传统的管理方式,把培育群体和个人的安全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作为提升全社会整体本质安全水平的重中之重,让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从墙上和本本里走下来,真正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和生产运行规则,使员工在心里上实现本质安全,从而实现人的本质安全,提升企业的本质安全,这才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刘在武))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前车之鉴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