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在川煤集团达竹煤电公司小河嘴煤矿2015年二季度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发布评审会上,在获奖的8项创新成果中,有5项均来自该矿林东顺工作室。成为该次此次获奖成果最多的职工创新团队。
说起林东顺工作室,这个有6名核心成员、平均年龄只有36岁的年轻创新团队,以“取得成果多,创造效益多”在达竹矿区赫赫有名。用该工作室成员贾文东的话说,他们这个草根创新团队能走到今天,一是“不容易”,二是“不简单”,三是“不后悔”。
图为小河嘴煤矿林东顺工作室成员唐游在该矿职工“五小”成果发布会上发布创新成果
图为小河嘴煤矿林东顺工作室成员开展技术攻关
图为小河嘴煤矿林东顺工作室成员张勇研究电气设备
不容易,志同道合搞创新
林东顺工作室的成立,源于几个工友间的聊天。2013年3月,小河嘴煤矿装备了川煤集团首套采用PLC集控技术的电液控支架综采机组。该矿职工可从没见过这样的高科技家伙,该机组运行之初接连发生故障,但矿上维修人员常常束手无策,只能等厂家人员从千里之外赶来矿上维修。这深深刺激了该矿机电队电钳班的几名职工。
“离了张屠夫,就吃连毛猪?我就不信这个邪!我们几个不是平日里喜欢捣鼓设备吗,要不我们几个搞个攻关组,把这套机组玩转啰?”电钳班长钱依顺提议。“这个主意好,我也正好有这个想法。”电钳工贾文东积极响应。“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钱班长这个提议,我看行,就这么干!”电钳工高发林也表示赞同。
很快,这3个志同道合的电钳工凑到了一起。万事开头难,电液控支架综采机组构造非常复杂,设备配件非常精细精密。他们3个看不懂图纸,钱依顺就到机运科借来图纸,在检修现场对照实物进行逐个对比。有时碰到厂家人员前来检修,他们就跟在后面偷师学艺,把机组构造、运行原理、故障部位吃透摸懂。他们还建立了QQ群,有空就在群里讨论。
施展身手的机会来了。当年6月初,该机组集控部位再次发生故障,机组又趴窝了。“让我们试试吧?”钱依顺他们主动请缨。“别个机关科室的大学生都搞不懂,你几个土包子能行,别吹牛了。”有人讽刺他们。“不如让他们试试吧,死马当成活马医嘛。”某位领导点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2小时后,机组居然欢快的运转起来。他们成功了,很多人对他们刮目相看。
消息传开后,“既然他们几个这么喜欢钻研,就让他们3个牵头搞个工作室吧,名称就用钱依顺、高发林、贾文东3个人的名字组合而成,寓意集聚大家智慧开展技术创新。”该矿工会主席张勇说。就这样,2013年6月23日,林东顺工作室诞生了,并吸收了唐游、陈小川、张勇这3名电钳工加入,这个有6名成员的创新团队,蹒跚学步走上了技术创新之路。
不简单,积极创新效果显
“说真的,我们这个团队刚开始成立时,也很茫然,也不知道能做些啥,也有人直截了当地对我们说风凉话,说你们这几个人折腾不出啥好东西。”回忆起工作室刚成立的窘境,今年刚满28岁的唐游说。
工作室的成员都很年轻,正因为年轻,创新路上伴随着怀疑,甚至不信任的目光,这让团队成员们倍感压力。但是,矿上倍加呵护这个团队,给他们配备了专门的工作间和专用设备,要求先从现场不方便、不合适、不顺手、不经济、不实用等小的方面入手,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活动。
该矿井下121采区人车自2013年初运行以来,人车传感器受巷道温度和湿度的影响,经常短路烧毁,导致该采区职工上下班都要受爬坡上坎之苦,职工对此牢骚满腹。工作室对此进行技术攻关,他们经过多次试验,最后采用单击按钮替代原来容易烧毁的传感器,成功解决了人车传感器的电子元器件短路问题,确保了人车安全正常运行,受到了职工交口称赞。
开头炮打响后,大家的信心更足了。长期以来,矿车跳道是煤矿运输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满载矿车跳道后,人工抬车的处理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还极其危险。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工作室将此列为创新课题。在此过程中,工作室成员们9次改进设计,23次到井下201车场实验,最后成功研制了便携式矿车复位装置。该装置具有操作简单、处置时间短,效率高等特点,目前已在达竹煤电公司各生产单位推广运用。
在工作室的创新成果中,节能降耗成果尤为突出。“矿车综合保养与维护方案”实施后,全年可节约修理费12万元;“改装固定泵为自动打水功能”项目实施后,实现了潜水泵智能化运行,减少操作人员3人,每年节约电费9万元;“水压封孔器技改”技术实施后,彻底解决了钻孔涌水问题,每年节约维修费用13万元;“7吨机车控制器改造”技术实施后,每年节约材料费19万元。目前,这些创新成果都得到了广泛运用,部分成果还受到了达竹煤电公司和川煤集团的表彰奖励。
不后悔,逆水而上苦化甜
“创新路上,尽管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但是我们从不后悔,因为我们在这其中找到了人生价值,得到了成长。”在该矿今年劳模先进座谈会上,获得该矿2014年度安全生产标兵荣誉的张勇在发言中说。
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萦绕在工作室里的友情更是他们坚持不懈的动力。“创新过程中,我们有争论,有争吵,甚至面红耳赤,但是大家在工作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很珍惜这个团队,处处维护这个团队的荣誉,获得奖励都是按贡献分配,相互包容和理解。”钱依顺表示。
牺牲休息时间搞创新对工作室成员来说再平常不过了,有时为及时拿出成果,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难题,有的成员连续牺牲两三个周末。2013年5月初,为尽快解决井下﹢133水平风门的控制难题,贾文东和钱依顺连续6天下井试验,成功研制出采用集控技术的智能自动风门,在辛劳与汗水后,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创新之路有苦有甜,林东顺工作室的成员们不仅得到了成长的历练,还收获了岗位成才的喜悦。“依靠积累的经验,结合现场实际,多听意见,反复研究,创意就会产生。但创意产生往往是一瞬间,而把它变为成果却是漫长坎坷之路。”谈到面对技术创新难题如何破题时,在去年12月走上机电队技术员岗位的陈小川说。
“失败是有的,最主要是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作为普通职工,能够调动的资源其实很少,我们坚持走到今天,很不容易,没有队创新工作的激情和热爱是坚持下去的。我想,只有你心里有阳光,别人才会感受到你的光芒。”唐游说。如今的唐游,已成长为该矿最年轻的机关部门技术主管。
“现在企业不乏热心钻研创新的员工,只要善加引导,就能引导他们秀出智慧和风采,让人看到,平凡岗位上的创新劳动一样能演绎精彩,关键是企业要充分尊重员工的创造愿望,为他们发挥才能,实现价值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该矿党委书记陈朝义表示。
今年初,该矿工会以林东顺工作室成员为技术指导,在8个区队成立了8个职工技术创新小组,每个小组定期开展技术互助、技术共享和技术创新活动,让林东顺工作室的创新精神在全矿各区队、班组开枝散叶,落地生根,引导更多职工主动参与技术创新活动。
据该矿工会统计,林东顺工作室成立2年多来,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6条,取得技术创新成果47项,其中,矿级技术创新成果奖29项,公司级技术创新成果6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10万元,被誉为矿区职工技术创新的“阳光团队”。
分享按钮责任编辑 :红心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2013 ©易安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81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