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鹖冠子》中有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未发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所以大家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小故事折射出大道理: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古人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中国自古就讲“万事防为先”、“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抓企业安全生产更应如此,特别是在排查治理安全隐患上,也应像高明的医生那样,禁之于未萌,防患于未然。
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除患于萌发之前,“补牢”于“亡羊”之前,成本最低,代价最小,最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如果任由安全隐患“做大做强”,最后变成吓人一跳的祸患,那么,轻则影响单位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重则将已有的建设成果毁于一旦。个别企业发生重大事故并非偶然,与他们抓安全工作缺乏“治未病”的意识,对一些事故苗头没有引起重视,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有很大关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缺乏忧患意识的人,是不会居安思危、“无事想有事”的,即使“思”了,也不会“思”得深入、细致,“思”到点子上。只有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寝食难安的紧迫感,才能看到平安景象中潜藏的问题,发现相对安全中包含的隐患。忧患无止境,落实无穷期。越是形势好,越要保持头脑清醒,未雨绸缪;越是条件好,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警钟长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的企业之所以出现安全问题,很重要的是因为不善于研究安全工作规律,不重视学习安全防护知识,对安全隐患缺乏必要的预测和防范手段。事故的发生当然与不可控因素有关,但不能因此就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只要把握规律,把问题想在前,把工作做在前,把措施落实在前,就能打好预防的主动仗,掌握安全的主动权。
从某种意义上说,抓安全就是抓预防,安全的状况取决于预防的水平。无数事实证明,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财富,把昨天的“事”当作今天的“师”,把潜在的隐患当作现实的危险,可以大大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安全工作无句号,天天都是零起点。安全工作是一个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下长功夫、慢功夫、细功夫,需要认认真真地抓、反反复复地抓,持之以恒地抓。忽冷忽热、时紧时松是安全工作的大敌。抓安全既不可能一蹴而就,又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有不解决问题不撒手、不落实到位不罢休的韧劲。
分享按钮责任编辑 :红心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2013 ©易安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81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