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剃头挑子一头热”,是形容做事“一厢情愿”。这句歇后语非常有名,剃头挑子是什么也许很多人都知道。可是为什么“剃头挑子一头热”却未必人人皆知。
我的家乡在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深处,坚硬的结晶灰岩构成高山峻岭,山体长期受河流强烈的切割后,山高林密,谷坡陡峭,地面崎岖,民居散落在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之间,山里那时还没有公路,条条山间小路完全是世世代代的人用肩挑背磨开出来的。
风景优美的墩子河畔上游,是我生长的地方,墩子河因为河流的走势而得名,河流被险峻幽深的山谷切割成台阶状,犹如一个一个的墩子。人们出行和劳作都是爬坡上坎,上街赶场往往是天不亮就出门,来回四五十里山路,傍晚才能回家。像剃头这样的事儿,山里人自然是不会耽误农活而上街赶场的,也就产生了走村入户的剃头匠这类的行当了。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总有一幅画面在脑海里挥之不去: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层层叠叠的密林,在山间的蜿蜒小路上,一个头缠白帕(大巴山过去的民俗,上了年纪的人习惯用白布包头做成帽子状),肩挑剃头挑子的剃头师傅,边走边吆喝:“剃头啰!剃头啰……”随着吆喝,狗吠声四起,听到吆喝的人们纷纷走出院子和剃头师傅打招呼。
在我们老家,理发不叫理发,叫剃头。一般来说,一个两三千人的生产大队,便有两三个剃头师傅,忙时做自家农活,闲时便出门剃头。在这里面,最出名的,是一个叫杨如德的剃头师傅,他的剃头挑子是自己做的,用了几十年了。
他的剃头挑子看起来很普通,设计却很巧妙,一头是木柜子,能当折叠椅,有抽屉,装着推剪、剪刀、刮面刀、牛角梳、海绵毛刷等工具。另一头则挑了一个特制的脸盆架,上搁脸盆架,下面是烧木炭的土炉子,这样可保持水的热度,用来给客人洗头。这可能就是俗语的由来了,想必现在的年轻人或许没见过这些物什了。
在我懂事起,杨如德师傅已经60多岁了,干这行已有40多年,他17岁跟随老乡学剃头手艺,半年后便挑起剃头挑子,开始了上门剃头的生涯。当年他为入行新作的剃头挑子,早已褪去光彩,渐现斑驳,特制的脸盆架子,被摸得油光水亮,还有就是那张披布,换了一次又一次。
山里的人们居住分散,民居大都依山依地势而建,三三两两如同珠玉般散落在山腰、林甸或者溪流旁,大部分都是夯土筑成的土胚房。剃头需要走家入户上门服务,有时候在路上遇到了,只要时间允许,选个开阔的地方,放下挑子,烧热水就开始剃头。几十年下来,全村有多少人需要剃头,哪些人什么时候剃头,那些人喜欢什么样的发型,这些都装在杨师傅心里。
根据农活的特点,除非提前预约,杨师傅都是上午干农活,下午挑着剃头挑子沿着山路出门剃头。因为手艺好,价格低,杨师傅的剃头生意一直不错,村里人大多都是老主顾,甚至邻村的人有时也找上门来剃头。出门一路上,人们都会热情地和杨师傅打招呼,基本上,村里每个人每月都会让杨师傅“收拾”一番。
每次,顾客坐好后,杨师傅习惯性地甩动洗得白净的披布,不紧不慢地围上,再把上边的两头挽个结压在脖子后面,接着拿出手推剪点几滴润滑油,然后在自己的耳边试听了一下推剪的声响。随即节奏明快的推剪声在耳边响起。一会儿工夫,剃完头,修完面,剪过鼻毛,掏过耳朵,最后递过镜子认真的照了照,顾客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精神百倍。
一般剃完头后,杨师傅还附带给顾客们掏耳朵。掏耳朵可是技术活、精细活儿,凭的是眼神,接的是心细,靠的是经验。杨师傅每次技术娴熟的给顾客掏耳朵,动作柔和,轻重适宜。杨师傅扎个马步,顾客顺势靠在他的怀里,享受的是轻松、惬意与舒坦。一根山里老斑竹做的挖耳勺、一杆耳绒、一把镊子,在耳朵里连掏带捻,伴随阵阵的快意,耳垢被清扫得干干净净。
剃一个头的过程大概需要40分钟,每次剃完头后,杨师傅细心收拾工具。在我的记忆里,杨师傅有个习惯,每次剃好一个头,牛角柄的剃刀不是那么锋利了,于是就在那条油光的荡刀布上反复荡磨,直到剃刀锋刃可鉴,方才停手。记得有次,杨师傅给我爷爷剃好头后,突然黯然神伤的说,“这块牛皮荡刀布,还是我师傅用过后传给我的。唉,等到我们这一辈剃头匠不在了,这些老家什也就要失传喽!”
农村剃头师傅收费也有自己的特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剃头师傅们剃一次头收费五毛钱到一块钱,家里经济条件差的,以物相抵,每次称三四斤稻谷就算抵上剃头钱了。到九十年代经济条件好了,别的剃头师傅剃一个头的价钱都涨到了一块五到两块钱了,可杨师傅依然是剃一次头一块钱,加上手艺好,杨师傅依然是老家最受欢迎的剃头师傅。不过越到后,顾客们越来越少,基本上都是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孩子。
我从初中毕业离开家乡,二十多年过去了,农村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次回到家乡,我总要再走一遍儿时的路,总想触摸和唤醒已经逝去的光阴,可是,再怎么也回不去了,如同很多的民俗和传统,都随同儿时的记忆,渐行渐远了。不知道杨师傅现在怎么样了,他现在或许在家颐养天年了吧,他的那副剃头挑子还在吗?
现在,回想起杨师傅对我爷爷说的话,我内心万分感慨,“确实,也许不久以后,剃头师傅会像他们一辈子挑的剃头挑子一样,两头都‘冷了’,只能靠记忆来回味了。”
分享按钮责任编辑 :红心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2013 ©易安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81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