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韩亚空难的警示

  韩亚空难的教训让我们警醒,让我们厘清安全的要害,把握住发展的“命门”。

  “临深履薄千钧重,一杆一舵系安危。”在优秀的飞行员身上,不仅凝聚了飞行技术的精华,蕴涵了对飞行事业炽热的情感,更熔铸了高尚的节操和品格修养。

  尽管韩亚空难的烟尘已慢慢消散,带给世人的惊悸也渐趋平复,但是作为航空从业者,沉重的思考萦绕心头,挥之不去。随着飞行记录仪相关资料的披露,我们更应该悉心体察,深入探究其中的偶然与必然。

  (一)

  7月7日,韩亚航空公司的波音777-200ER客机在美国旧金山机场落地时,尾部撞到防波堤,机尾拖着骇人的火光被巨大的冲力甩出,机身偏出跑道起火燃烧。其中,3名乘客罹难,180人受伤,亲历者触目惊心,全球人为之心悸。

  透过熊熊大火和漫天的浓烟泡沫,我们不禁深思:飞机怎么了?飞机以上仰姿态进近,触地前82秒起,油门杆始终在“慢车”位置,速度只有110节,接近失速状态;机组怎么了?飞机坠毁前7秒钟,机组才有人喊出“提速”,坠毁前1.5秒,才有人提出“复飞”;体制怎么了?副驾驶李刚国刚刚完成机型改装,且首次在旧金山机场进近着陆,右座李正敏取得飞行教员资质刚刚一个月,两人第一次搭组飞行,且执飞如此远程的航班。

  初步分析,事因有五。一是操纵疏漏。机组对飞机的飞行状态缺乏检查核实,没有及时巡查飞机的推力和速度,导致飞机最后进入“失速抖杆”状态。二是教员失职。由于是“机长改装机长”,驾驶舱梯度不明显,右座飞行教员李正敏对副驾驶监控提醒不到位,放手过大,接管操纵上手过晚,造成事故无法挽回。三是疏于准备。机组飞行前准备不到位,对旧金山机场的运行特点和飞行方式了解不充分,导致五边进近不稳定(机场28号左跑道下滑台不工作,VNAV程序无法引导飞机到跑道端)。四是搭组不当。机组资源搭配存在疏漏,右座机长刚刚取得教员资质,副驾驶转机型后的飞行经历仅有43个小时。五是疲劳隐患。机组连续飞行11个小时,跨越7个时区,进近时正处于疲劳阶段。总之,所有的缘由都指向飞行员自身的主观因素。

  在我的印象中,韩亚航空成立25年来,7000多名员工始终围绕着“安全无妥协”这一价值理念矢志努力。在服务品牌建设上屡获殊荣。2007年,被Skytrax评为五星级航空公司,旅客对它的服务水准有良好印象。而它的安全纪录也令人感慨,1993年7月26日,韩亚航空波音737飞机在木浦机场附近撞山,68人遇难;2011年6月17日,韩亚航空空客A320飞机在仁川机场附近与军队发生冲突,遭遇枪击;2011年7月28日,韩亚航空波音747货机在济州岛附近海域坠毁,2名机组人员遇难。察其偶然,究其必然,大家自然会联想到它毁誉交加背后的运营水平、管理风格和文化内涵,尤其是它的飞行文化。

  (二)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2009年1月15日的哈德逊河上空。全美航空的英雄机长萨伦伯格操控双发受损失效的空客A320飞机,成功在河面迫降,机上155人全部生还。令人惊叹的是,从飞机遭遇鸟击双发停车到迫降河中,仅仅有3分28秒的时间。在这千钧一发的紧张气息中,萨伦伯格对飞机状况和周边环境所作的多项重大判断,包括十几项迫降方式的抉择、几十个技术动作的完成都准确无误,所有的技术参数都是最佳的。因为任何一项抉择的失误,任何一个技术参数的偏离都会导致机毁人亡。尤其是飞机触水的一刹那,飞机仰角恰好是9.8度,双翼水平无丝毫坡度,保证了飞机平稳接水。当时,哪怕有一丝偏颇,都会导致翼尖撞击水面,机身剧烈翻转、解体。在万分危急、间不容发的窒息时刻,他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对,有过飞行经历的人无不为之惊叹。萨伦伯格这样分析他的成功迫降:“真实的成功之源是我在喷气机上多年精益求精的飞行经历,以及对飞机各方面能量控制的经验积累。在成千上万次的飞行中,我总是尽力飞在最佳的轨迹上,这种习惯的养成对1549航班迫降成功才是最重要的。”萨伦伯格之所以能够挽狂澜于既倒,创造拯救155个生命的奇迹,靠的是其沉稳过人的心理素质,精湛娴熟的操作技能,以及为每一个生命负责的职业操守和用一生寻求安全之路的执著信仰,这四种可贵品质几乎囊括了一个人生命的全部。正如他所讲:“飞机迫降不仅仅是3分28秒转危为安的过程,而是倾尽我一生的积累把飞机安全降落在哈德逊河上,这是高度浓缩的208秒。”

  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萨伦伯格四个方面的品格素养。一是戮力协作的品质。“鸟击”发生后仅仅5秒钟,他就和副驾驶斯基尔斯完成了重新分工。他接过了飞机操控权,斯基尔斯仅用了6秒钟就在没有标签引导的检查单中找到了双发停车紧急处置程序。与此同时,萨伦伯格迅速建立了关于飞机所处位置的三维构思模型,接下来的200秒,每一个指令的落实,每一个技术程序的完成,两个人起承转合,配合默契。二是日常用心的品格。平日漫步参观时,他出于职业本能记下了迫降地点周边的地形地貌、建筑特征以及救援能力(包括救援船只的数量、城市警察的位置、医疗救护车队的距离。事实证明,飞机迫降后不到4分钟救援船只就到达现场,先后有14艘船只参与救援),甚至对哈德逊河面的长度、宽度、温度和风力都了然于心。三是忠于职守的品行。他坚信“拯救一个生命就是拯救世界”。在组织旅客全部撤离后,他坚持巡查客舱两遍,才在飞机沉没前最后一个撤离;上岸后他还本能地花去一个半小时去了解核对获救人数,直到确认155人全部被救。四是酷爱阅读的品位。他过着学究般的读书生活,是典型的终身学习者。在打捞飞机时,从驾驶舱里找到了他借自图书馆的4本有关飞行安全的书籍。他的妻子说,“他把驾驶飞机作为一门艺术,连续多年精雕细琢,潜移默化,即使不为人知,也能自我陶醉。”

  韩亚机组在良好的飞行环境中,把本应该安全着陆的飞机摔掉了;而萨伦伯格把完全失去动力,几乎必摔无疑的飞机挽救了。同样的飞机,同样的旅客,交到不同的飞行员手上,结果是“祸福两重天”。其中的哲理揭示了航空企业兴衰的深刻根源,让我们在飞行队伍建设问题上进一步警醒。

  (三)

  飞行队伍是航空公司生存发展的命脉,每一位飞行员都是安全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令人忧心的是,当今社会公众对于飞行员的职业性质认知甚少,甚至常有类比大巴司机的贬损言辞。随着航空运输业的颠覆式发展和航空消费大众化时代的来临,一种隐隐约约的失落感却在不少飞行员的心里蔓延。高薪引来漠视,神秘招致曲解,对飞行专业缺乏敬畏,对飞行员失之尊重,对文化差异缺乏包容,对他们的诉求怠于敷衍。这样的氛围好像一种阴郁的雾霾,使不少飞行员变得自我、孤僻、冷漠、封闭,在中华传统文化构筑的人文亲情世界里,飞行员群体在游离漂移中渐渐成为一个孤岛。孤岛现象在航企内部是风险源,在全行业中则是“反应堆”,令航企头痛,让旅客发指的“拒让门”、“静坐门”、“返航门”、“光头门”等事件,就是这种孤岛效应的聚焦和自燃。这些事件虽然平息了,但是根源远未消除。电影《紧急迫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让我们折服于飞行的伟大。邵兵饰演的铁血机长、徐帆饰演的铿锵空姐还原了飞行机组的职业形象。我曾被其中的一个镜头所打动:制服笔挺、英俊挺拔、精神焕发的机组队伍走过廊桥,无数旅客追捧观看,投以崇敬钦佩的目光。实质上,这是一个庄严的仪式,所有的旅客都在向我们可敬的机组行注目礼,我们看到了来自公众的敬重和信赖。这源于社会民众对于飞行劳动的深刻理解,对于安全飞行的无限感恩,而这才是现代文明社会应有的公众素质,也是建设民航强国的大众基础和公共文化,但愿这种文化不应只停留在银幕上。

  翻开新中国成立63年的飞行档案,许多光耀历史的名字让我们肃然起敬,张瑞霭、闫志祥、徐柏龄、尹淦庭、蒋远猷、那宝恩、黄绪春、徐继富……更有倪介祥机组、王仪轩机组、仪维海机组等英雄群体。他们中间,有的驾驶周总理专机在喀土穆上空成功处置风切变险情;有的操纵起落架锁连杆折断的MD11飞机采用机头擦地的方式安全降落;有的驾驶飞机与劫机犯英勇搏斗,用生命换得人机安全;有的勤勉终生安全飞行超过2000万公里。这些优秀的飞行专家,像一座座栉风沐雨的丰碑,昭示着我们怎样去实践一名优秀飞行员的成长之路。他们的成功,首先得益于难能可贵的成长环境,上至一个国家总理,下至普通炊事员,无不对他们的成长呕心沥血,从学习、训练、精神陶冶到衣食住行,无不凝聚了民众、行业,乃至国家的精心呵护;其次得益于个人的艰苦卓绝,志逾鸿鹄,行若赤金,他们不仅是优秀的飞行员,更是有着深厚理论知识的飞行专家,对飞行技术的探讨执著而深刻,并在几十年的飞行生涯,始终沉浸在对飞行技术的思考和求索之中。

  诚然,在这些光辉档案的背面,也有许多令人痛心的数字,南京“7·31”、桂林“11·24”、深圳“5·8”、伊春“8·24”等,这些都是飞行员“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典型例子。出于人道,没有人再去指责那些饮恨终生的悲情飞行员,但是对于他们失误原因的分析,惨痛教训的汲取,以及对失误教训背后更深层次的习惯、作风、环境、文化的“咀嚼”,却是我们不断深化认识,优化飞行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宝贵借鉴。

  (四)

  我们的航空企业,既是飞行员受命远航的起点,也是他们疲惫航程的归宿,更应该成为他们的思想免于漂泊的精神家园。为飞行员提供怎样的成长环境,决定了我们拥有怎样的飞行文化。是营造脚踏实地、求是好学的进取环境,还是灯红酒绿、空虚奢靡的浮躁环境;是尊重专业、技术至上的阳光环境,还是曲意逢迎、钻营浮夸的投机环境;是情同手足、平等关爱的家和环境,还是等级森严、声色俱厉的雇用环境。环境可以感化人、塑造人,也可以压抑人、磨灭人,不同环境的选择,决定了我们飞行队伍的品质,也决定了我们飞行文化的内涵。优秀飞行员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勤教、严绳、厚爱、自强,缺一不可,这也是飞行员健康成长的规矩方圆。

  勤教是“规”,是飞行员的培养环境,机舱内、走廊里、餐桌上,都可以作为授业解惑的课堂,每一个技术等级的进步,每一个不正常事件的整改,每一个技术改装的流程,都必须言传身教,循循善诱。我参观过春秋航空的办公场所,他们问我“是不是太寒酸了”,我说“你们租用的办公楼如此拥挤不堪,却拿出了1/3的面积用做培训,不仅不寒酸,而且很震撼”。走进春秋航空的培训区域,大大小小十几个培训室人头攒动,讲解声、讨论声此起彼伏,走廊里布满书架,各种专业图书鳞次栉比,中外员工三五成群,围坐研讨,多种语言交织互动,求知气息扑面而来。据说,这样的氛围会从周一延续到周日,从早8时~22时,这才是一家公司品质进化、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严绳是“矩”,是飞行员的管理环境,褒奖不吝啬,惩戒不含糊,形成“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弊小而为之”的朗朗气场。“8·24”事故的调查历经两年,19名责任人被处理,更多的人被追责,彰显了民航法规的冷峻和威严。事故本身虽令人痛心,但是对事故的调查、剖析和严苛处置的积极影响会是深远的。我案头的笔记本里,夹着一张发黄的登机牌,这是我乘坐某公司航班的深刻记忆。由于头一天晚上,我目睹了该航班机长饮酒过量呕吐的样子,让整个旅途的心情变得格外特殊。那次航班虽然平安抵达,但是那位机长对于给他以生命之托的158名旅客显然不够尊重,其拿着这些旅客的人身安危开了一个低级而浅薄的玩笑。多年来,我坚持不坐这家公司的航班,因为这个机长已经毁掉了这家公司的尊严。

  自强是“方”,是飞行员成长的内因环境。增强能力,强化作风,百炼成钢,登顶技术高峰,应该成为每一位飞行员的内在追求。谈到自强,我的脑海里经常出现两个名字“洪连珍和刘清贵”,前者毅力骄人,后者学风可嘉。洪连珍作为“飞行铁娘子”激励了几代飞行员的淬炼成长,其凭借钢铁般的意志战胜癌症,坚持飞行42年。她是老一代空军飞行员,由于文化底子薄,毫无英语基础,让她在“军转民”的攀爬中几乎止步,但是她能够“头梁悬锥刺骨”,刻苦学习,以常人难有的毅力顽强转型,安全飞行1.7万小时,亲手培养了80多名飞行员。对洪连珍来讲,光有泪水和汗水是不够的,她将顽强的生命幻化成一种魔力注入进了自己的飞行事业。航科院总飞行师刘清贵,是民航局年轻的特聘专家。他自幼家世贫寒,母亲去学校看他,含泪把仅有的泡菜和准备用来坐公交的两枚硬币留给他,但其没有花掉硬币而是常年带在身边,激励自己以卧薪尝胆的毅力艰苦磨炼,自强不息,在飞行技术不断砥砺、臻于佳境的同时,还写下了几十万字的飞行体会和学术文章,成为当今优秀的飞行专家。

  厚爱是“圆”,是飞行员的生活环境和心灵鸡汤。他们的生活环境需要呵护,干涸的心田更需要滋润。最近,我乘坐河北航空公司石家庄—重庆—南宁的往返航班,机组13时左右进场准备,正是别人午睡的时刻,航班3点起飞,途中经历了流控等待、紊流颠簸、绕飞雷雨、备降贵阳、旅客索赔等情况;而返回石家庄本场时已是凌晨4时,正是万家熟睡的时候。狭小的驾驶舱先是阳光暴晒,转而风雨如晦,后是披星戴月,他们连续吃了两顿机组餐,反复烤热的食物已失去了原有的滋味。飞行员的艰辛无可替代,更是难以被人理解的。他们的一念之起伏,一衣之冷暖,一餐之咸淡,我们都应该殚精竭虑,寝食难安。

  在优秀的飞行员身上,不仅凝聚了飞行技术的精华,蕴涵了对飞行事业炽热的情感,更熔铸了高尚的节操和品格修养。在萨伦伯格的人生字典中,始终有这样几个字在熠熠生辉:“业精于勤、精雕细琢、虚怀若谷、博采众长、潜移默化、见微知著……”这些卓越的品格贯穿了他的一生,指引着他对飞行和做人不离不弃的追求。正如他所讲:“是我的人生观而非英雄主义指引了那天的迫降行动,因为将飞机安全降落在哈德逊河上,是我对生命最高的承诺。”德技双馨是对萨伦伯格最恰当的诠释,也是我们对更多飞行员的殷殷期许。厚德与自强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石,也是化解“孤岛效应”的治本良药。机舱小空间,人生大境界,驾驶舱蜗居其身,大境界舒张其德。只有将道德基因注入到飞行生命中,才能成就真正优秀的机长。一位优秀的机长,会带出一个优秀的飞行机组,一个优秀的机组会释放出优秀的驾驶舱文化,一个个优秀的驾驶舱,才会铸就我们牢固的安全长城。

  韩亚空难的教训让我们警醒,让我们厘清安全的要害,把握住发展的“命门”。萨伦伯格在驾驶舱内的所作所为永远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是我们前行的北斗。中国民航优秀的飞行队伍,每天承载着无数生命的安危,维系着无数家庭的平安幸福,“临深履薄千钧重,一杆一舵系安危”。保证他们把每一杆拉好,把每一舵掌对,无论业内业外,大家都应忧患在心,使命在肩。

  (作者系河北航空集团公司总经理)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gaorui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