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关注重特大事故报道中的政治因素

  20年前。

  1993年8月5日。

  广东深圳清水河。

  一个危化品仓库突然发生火灾,并在1 h之内连续两次爆炸,导致15人死亡,百余人受伤,经济损失达2亿元。

  这起事故在当时引起了全社会的震惊。《劳动保护》杂志于1993年第10期,以通讯的形式对该起事故经过进行了报道,并援引专家调查组的调查结论,称这是“一起严重的责任事故”。文章一经刊出,立即引发了全社会对这起事故的反思与讨论。当年第12期,本刊又刊发了当时劳动部对此次事故的通报全文,并配发了一篇评论员文章——《要从深圳“8·5”事故中认真吸取教训》。接连用3篇文章的篇幅,对同一事故进行报道,这在《劳动保护》杂志是少见的。

 

  为何此次事故如此引发媒体的关注?在相对敏感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应遵循什么原则?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20年前曾参与该起事故调查的原国家劳动部安全生产局局长郑希文(现年71岁)。

特殊时期 事故突发

  1993年8月5日13时许,深圳市清水河危险化学品仓库接连发生两次爆炸。爆炸仓库为深圳市安贸危险品储运联合公司的深圳红岗路清六平仓,爆炸后的带火飞散物(黄磷、燃烧的三合板和其他可燃物等)使火灾迅速蔓延扩大,引燃了距爆炸中心250m处木材堆场的3000m3木质地板块、300m处6个四层楼干货仓、400~500m处3个山头上的树木。

  事故发生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城市,紧邻香港,并且处于香港即将回归祖国的特殊时期。另外,事故仓库是中国大陆为香港转运危化品的地方。那时香港没有危化品,只能从内地转运。”郑希文认为,一系列的背景,导致这一事故相对敏感。

  1993年8月5日晚上10点左右,郑希文在北京的家中,接到劳动部办公厅的电话。“当时,电话里并没有告诉我出了什么事故,因为我家的电话没有加密,这件事当时还处于保密的状态。”据郑希文回忆,电话中只通知他第二天凌晨5点,到北京西郊军用机场集合。“虽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是我当时就觉得,一定是起大事故。”第二天凌晨4点多,郑希文到达西郊军用机场,在机场他见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这时,我才得知深圳清水河危化品仓库发生爆炸的事情。”到了机场后,郑希文和其他相关人员乘坐专机,前往事发地深圳。

临危受命 着手调查

  在飞机上,郑希文提议草拟一个事故调查组成员名单,这个提议得到了邹家华的认可。在郑希文的起草下,一份事故调查组成员名单出炉——当时的劳动部部长李伯勇任事故调查组组长,公安部副部长牟新生任副组长。事故调查组又分为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郑希文一边在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工作,一边在专家小组负责具体的调查工作。

  1993年8月6日7时许,在邹家华副总理带领下,郑希文等人到达事故现场。“我们赶到时,火已经灭了,现场只留下一个长36m、宽21m,口为椭圆形、底为两个6 m深的锅底形大坑。仓库及里面的所有物质全部被烧毁,现场一片废墟。那情形太惨了。”至今一提起那个场面,郑希文仍然连连摇头。

抽丝剥茧 还原真相

  调查组到达现场时,爆炸的危化品仓库已经被彻底摧毁,工厂里所有的票据、文件资料都被付之一炬,调查组无法找到任何线索。

  “根据当时的情况,我们只能通过在事发工厂车间工作的员工开展调查,从仓库管理人员到最基层员工,大家纷纷向我们提供各种信息。当时,员工告诉我们这起事故是硫酸钠引起的。但从化学原理的角度出发,我考虑硫酸钠是稳定的化学物质,不可能跟酸、碱产生起火反应,于是专家组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

  “有了质疑就要拿出证据。”郑希文说,事故调查最重要的就是证据。由于工厂内已找不到任何文字材料,于是调查组将目光转向了工厂周边。“当时这个工厂旁边就是一个铁路货运站,工厂内的危化品几乎都是由这条铁路运过来的。我们想是不是可以从那里找到些线索。”于是,郑希文和专家组的成员们从铁路的运输发票底单查起,用了两天两夜的时间,查了该站点连续3个月的票,一张一张地进行核对。“查完这些票,并没有查到有经过此处的过硫酸钠,却发现了几批过硫酸铵的出货记录,这就对上了!”

  调查组经反复查证,并进行了大量实验,终于还原了事故真相——事故发生前几天,1000袋过硫酸铵被运到事故工厂的4号仓库。事发当日上午,工人从4号仓搬运出800袋、共20t过硫酸铵,经仓库中间通道准备装入香港来的货柜汽车。在运输过程中,由于仓库通道狭窄,货物之间的安全距离不足,使得运输车触碰到同仓库内的硫化碱,两者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起火。

  大火引燃了仓库内堆放的可燃物,并于13时26分发生第一次爆炸。强大的冲击波破坏了附近货仓,使多种化学危险品暴露于火焰中。这些危化品处于持续被加热状态1h左右,14时许,工厂的5、6、7号连体仓库发生第二次爆炸,最终酿成悲剧。

媒体报道 政治首位

  “当时很多媒体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起事故上了。”郑希文告诉记者,当时深圳清水河“8·5”事故调查组统一了意见,所有媒体均由广东省政府部门接待,但前提是要经事故调查组的同意。

  “采取这种方式,跟我国当时的事故调查体制有关系。媒体在对重特大事故进行报道时,必须考虑政治方面的影响。在事故原因未查明之前,媒体最好不对事故原因进行任何报道,只能对事故发生经过情况进行报道。这一点,《劳动保护》杂志做到了。”对于《劳动保护》杂志当年的报道形式,郑希文表示认同。

关注成长 鼎力支持

  1998年国家机构改革之后,原劳动部的安全管理业务全部划转到原国家经贸委,和《劳动保护》杂志一样,郑希文也随之来到国家经贸委工作。不久,国家经贸委决定由郑希文牵头,组建成立安科中心(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前身)。安科中心成立后,郑希文任党委书记,成为《劳动保护》杂志社的上级领导。

  回忆起那段日子,郑希文感慨良多。“对于杂志社,我一直是鼎力支持的。只要杂志社有需求,无论是业务方面,还是其他方面的,我都会同意。”时至今日,郑希文还一直担任《劳动保护》杂志社热线咨询栏目的专家,为读者解答安全生产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对于杂志的下一步发展,郑希文表示,希望《劳动保护》杂志可以及时追踪报道一些重特大事故,“但一定要从正面渠道获取信息,不能道听途说,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考虑政治影响。《劳动保护》杂志发展到今天做了很大努力,发展非常不错。她是我国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事业发展的见证,记录了我国安全生产工作从第一个5年计划到现在的整个过程。期待《劳动保护》杂志在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事业发展中,跟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取得更大成绩!”

  编辑 杨 璇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瑞明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