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解读杜邦200年的生存之道

1802年杜邦公司(DuPont)创建于美国特拉华州威明顿市风景如画的白兰地河畔,当时主要生产火药。20世纪中叶,杜邦逐渐转型为一家全球性的化学、材料和能源公司。如今,杜邦公司已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拥有58,000多名员工,成为一家经营多元化的科学公司,产品与服务涉及农业、营养、电子、通讯、安全与保护、家居与建筑、交通和服装等众多领域。

杜邦公司的愿景是利用科学创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让全球各地的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更安全和更健康。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杜邦以骄人的成绩持续经营了两个多世纪?杜邦公司董事长兼CEO贺利得(Chad Holliday)先生说,杜邦长盛不衰的秘诀在于不断创新、在于坚持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于从来不回避并积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自由空间博客

一、杜邦对企业责任的理解

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各公司的定义并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遵守操守规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员工及其家庭、所在社区及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1999年通过的联合国《全球协约》 (UN Global Compact)中则将企业在人权、劳工权利、环境和反腐败方面的一系列准则作为社会责任的坐标。

200多年来,杜邦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一直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深化与发展。杜邦认为社会责任并不仅仅是创立公众形象、捐赠,或者不歧视任何群体,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与世界各地的客户、供应商、员工、社会和股东之间的关系。“它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用创造性的、有市场前景的方式,调动包括客户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人的参与,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

这个定义中的关键词就是“可持续”。用“可持续”的方式发展,企业才能与社会和环境共生共荣,获得绵绵不断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现任董事长兼CEO贺利得在一次演讲中说“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公司运作的价值链的所有环节上,在提高股东权益和社会价值的同时减少经营活动给环境留下的‘印记’”。

杜邦公司认为:一个企业需要赢利来回报投资者,但是企业用之赢利的产品和服务必须符合人类的需求或者能够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赢利的方式也必须是可持续的方式,而不是着眼于短期利益。企业必须不间断地与利益相关人进行沟通,尊重和整合所有利益相关人的要求,相应地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进行调整。这一往复不断的过程是企业运营的基础。

杜邦公司上一任CEO伍立德(Ed Woolard)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谈到这一问题时说:“这必将成为业界的共识。尽管商学院里没有教过,企业的规划中也没有明确过,但毫无疑问,这会是未来的生存之道。”

不回避责任的企业才能获得社会的信任,获得长期发展的社会许可和竞争力。

二、杜邦如何履行公司责任

事实上,提出公司责任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其落实到战略、执行、考核等多重公司运营体系之中。20世纪90年代初,杜邦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开始形成,并迅速成为杜邦承担社会责任的指导原则。通过对企业1802年以来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注重安全与健康、保护环境、遵循高水准的职业道德操守、尊重他人和平等待人——的诠释,杜邦将抽象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贯穿于经营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可操作、可衡量的完备体系。杜邦的著名口号“目标为零”就是这一体系的具体体现。“目标为零”指杜邦公司追求零伤害、零安全事故、零污染、零排放、零职业病的终极目标。

1.零“安全”事故

杜邦在成立之初是一家黑火药生产商,为美国这个新兴国家开山辟路、修桥筑渠提供爆破品。特殊的行业决定了杜邦特别看重“安全”,“安全”伴随着公司的成长成为杜邦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为公司创造了难以衡量的价值。杜邦,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工业安全的标杆。

1)安全始于建厂

1800年公司的创始人E.I.杜邦在规划建造杜邦最初的厂房时,他坚持将厂房置于河边并设计为三面厚石墙、一面薄木板、有着向河倾斜的薄屋顶的特殊样式,这样当万一发生爆炸的时候,能将威力引向河流一侧,避免伤及其它车间和工人。

早在1811年,为了使早期产业工人尽快从节奏缓慢和季节性的农业劳作习惯中转变过来,适应快速、有节奏、安全的工业劳动,杜邦公司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如工人进入厂区必须接受检查,不能携带火柴。

1815年公司首次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后,杜邦家族的人决定和工人共担风险,把家搬进厂区内。这样,如果发生意外,企业主和员工的生命和财产都有被波及的风险,同时也体现了企业主对安全措施的信心。

今天,杜邦公司的安全体系范围很广,不仅关注员工安全,也关注承包商安全,如要求公司在运输、建筑、差旅等方面的合作伙伴必须遵守杜邦的安全标准;不仅关注工作时间内的安全,也强调非工作时间的安全,让员工将安全的习惯带回家中。

2)培养安全意识

杜邦认为:“安全”不只是一个名词或一句口号,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决不可有一丝妥协。可是,往往有人会贪图便利或因一时疏忽而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若平时能够居安思危,建立‘危机意识’,就能远离意外的阴影,给自己或家人以最大的保障。

在杜邦,每个会议的第一项议程就是介绍安全须知和紧急逃生路线。每个新员工最先接受的就是安全培训。杜邦公司设有员工安全委员会,每个月都必须召开例会,而且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参加。公司设有安全奖,如果发生损失工作日的安全事故,即员工由于任何创伤而不能上班,所在分公司或者工厂所有的人就会丧失获得年度安全奖的资格;当地负责人的年终考核和工资调整也会受到影响,因为杜邦认为管理人员必须对员工的安全负责。

在公司,人人都注意安全。这不是哪一个行政部门或管理部门的事,业务部门同样也要负责安全管理,真正做到了“注意安全人人有责”。假如你出了事故,你所在部门的业务做得再好也无法洗刷安全方面的污点。而这一污点会影响你所在部门的形象,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公司的形象。

3)安全在中国

2004年7月27日,拥有400名员工的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厂创造了一个安全生产的里程碑——安全无伤害5,000天。在杜邦全球所有的生产设施中,深圳厂是达到5,000天安全无事故的三个厂之一;而且,如果以生产人工时计算,深圳厂更胜于其它两家。

杜邦深圳工厂自1989年建厂以来,无论是工作时间之内还是以外,都一直保持着安全无伤害的出色记录。1998年,深圳厂因建厂以来一直没有发生安全事故而获得了杜邦总部颁发的“零事故英雄”奖;2002年又成为亚太区唯一获得公司颁发的“可持续发展杰出成就奖”的工厂;深圳厂还被深圳市政府评为“安全生产模范单位”。

杜邦北京分公司一位员工的说法具有代表性。他说:“杜邦是我服务的第一家外国企业。在跳槽现象频繁的北京,我在杜邦一做就是五年以上,原因之一就是杜邦的企业文化,而其中‘安全意识’又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我现在外出过马路比加入杜邦前要小心得多;每次到餐厅吃饭,假如餐厅是两层的,我一般选择在一楼离出口较近的位置进餐。我太太说我到杜邦工作后,人都变得‘胆小了’,其实这些都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另一个员工认为,“安全意识是杜邦企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刚加入杜邦时,执行安全条例总觉得是例行公事,但时间一长也就理解了公司的良苦用心,自己也就自觉起来。毕竟安全问题不仅与公司有关系,更重要的是与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关系密切。安全的代价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安全的原则不仅在生产和员工的生活领域得到广泛的遵守,而且也成为杜邦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时首先要关注的方面。目前,杜邦公司正在探索用生物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解决传统技术无法解决的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对于生物科技的应用,特别是在农业和食品领域的应用是否会带来安全问题,公众还存有疑虑。作为一家将“安全”作为核心文化的企业,杜邦公司充分尊重这些疑虑,在技术研发和应用中采取了十分审慎与负责任的态度。

4)安全方面的研究

杜邦于1999年发布了开展生物科技研究的原则,包括:对食品/饲料安全的承诺;关注对环境的影响;保持生物多样性;信息公开;与利益关联人的合作;促进独立研究;为经济发展中地区创造效益,以及规范遗传基因资源的获取途径。

2000年,杜邦成立了一个全部由公司外部著名专家,包括来自中国的专家组成的生物科技咨询委员会,指导公司在生物科技领域的研发。杜邦所有的生物科技项目必须经过该委员会的评估和批准。该委员会的评估报告、杜邦生物科技产品的相关数据以及杜邦的生物科技研究指导原则,均通过杜邦公司网站对外公开。

信息提供使杜邦保持了研发和经营活动的透明度。公司的生物科技网站是一个提供信息和与利益相关人互动的窗口。杜邦在运用一切科技知识保障产品安全性的同时,也让消费者拥有自主思考、选择生物科技的权力。

5)分享安全经验

除了不遗余力地在公司运营中讲求安全意识和行为之外,杜邦还积极与社会分享自己在安全方面的专业理念和经验。在中国,杜邦公司应邀为许多企业进行安全培训,与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分享“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理念。杜邦的安全经验正在中国的油田、矿山和建设工地推广。杜邦还出版了《中小学生安全知识手册》,在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中小学生中开展安全知识竞赛,传播安全习惯和理念。

杜邦通过安全管理咨询部向全球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安全管理服务,帮助后者提高安全管理的能力,减少工伤事故。在2001年至2004年3月的中国新广州机场输油管道工程项目中,杜邦安全管理咨询部与施工方紧密合作,创下了515万人工时无一例伤害纪录的卓越安全纪录,项目耗资比预算节约了4,000万元人民币。

2.“零”环境事故

保护环境同样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要件,事实上,许多企业是从环境保护开始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这个大命题的。

1946年,杜邦就成立了空气和水资源委员会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越来越关注环保,杜邦公司也开始加大对环保的投入。1972年,杜邦的埃奇摩尔工厂投入650万美元以减少生产污染。

1989年,杜邦宣布了“企业环保主义”的承诺。时任杜邦首席执行官的伍立德先生告诉公众,“我也是杜邦的首席环保主义者”。公司设立了“环保奖”,鼓励全体员工投身环保事业,不断改进生产流程,减少排放。为保护环境做贡献。杜邦从首席执行官到各部门主管、到员工都切实将“企业环保哲学”贯彻到经营活动之中。

20世纪90年代,杜邦公司率先提出“零排放”的目标,将“零废物、零排放”确定为公司在21世纪对社会大众的环境承诺,坚信该目标可以实现,并宣布了到2010年的四大目标:

公司总收入的25%来自可再生资源;

以1990年的水平为基数,将全球工厂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65%;

将能源消耗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

所消耗能源的10%来自可再生资源。

1990年起,杜邦公司每年向全球发表可持续发展进展报告。2003年,全球生产提高了35%,能源消耗与1990年持平;有害气体排放比1990年减少了76%;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了67%;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了40%;再生型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全面达到和超过了2010年目标。如今,“杜邦模式”已经成为循环经济理论提倡的一个成功模式。

杜邦公司在环保方面的原则是:“我们将遵循最高标准;我们相信所有的环境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我们的目标是‘零’;我们将努力从源头上杜绝废料的产生;我们将开发新的产品和工艺,以提高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安全系数。在履行这一承诺方面我们将获得持续和显著的进展。”杜邦公司要求在产品研发和工艺设计阶段,就要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人们在环境和安全方面的要求,及时对产品和技术进行改进。

由于在环保制冷剂研发和保护臭氧层方面的突出贡献,2003年,杜邦获得美国“国家科技勋章”,并成为唯一一家两次获得该崇高荣誉的美国企业。

1)环保产品

杜邦生产的Tyvek?特卫强?无纺布坚固耐用,一直用于美国邮政服务行业中的邮包和联邦快件投递包。这样的邮包只有传统邮包重量的一半,节省了邮费。此外,Tyvek?特卫强?邮包中25%的材料源自旧牛奶壶和水壶的废物利用,这些材料可以在全美各地的工厂中回收。

Tyvek?特卫强?在美国的另一项应用是HomeWrap?。用Tyvek?特卫强?作房屋的外封材料所节省的能源是生产Tyvek?特卫强?过程中所消耗能源的10倍。从能源投资角度来说,第一年的投资回报率便是10:1。在随后的年份里,经过Tyvek?特卫强?外包装的房屋,可以减少能量的散失,从而节约可观的能源。

2)生态保护

在美国和加拿大,杜邦把3.4万英亩(约20.6万亩)公司土地设立为野生动物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生态保留地,并且先后向两国的自然保护机构捐献了4万多英亩(约24.3万亩)的公司土地,以保护湿地、原始森林和野生动物。2002年,杜邦公司获得美国自然保护基金会(the Conservation Fund)的嘉奖,并于2003年获国际保护区基金会(International Habitat Conservation)的表彰。

3)环保在中国

在中国,杜邦公司目前已经建立了33个独资和合资企业,所有的生产厂都遵循杜邦全球统一的环保和安全标准。

成立于1990年的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是落户上海浦东新区的第一家由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中外合资企业,也是中国在农化领域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在建设初期,公司就坚持“与大自然为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安全环境建设投资占总投资的16%,绿地面积占厂区40%,人均绿地达200平方米。公司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环保技术。虽然是一家农药生产企业,却成为当地有名的花园式工厂和环保先进单位。同时,公司重视产品售后的环保问题,每年均投入众多人力、物力,深入乡村,对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开展农药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知识教育,使农民能够合理、科学地使用农药,在保护农作物作用的同时,有效地保护环境和消费者的安全。

1996年,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协助中国国家环保局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创立了“‘杜邦杯’环境好新闻奖”评选活动。这一活动旨在鼓励新闻工作者探索环境新闻报道的创新、提高环保宣传的质量,至今已连续举办了7届。

1997年,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与上海市经委合作,举办了“工业与环保研讨会”,将杜邦的环保理念及在工业废料与废水处理方面的经验与上海的工业企业分享。同年,杜邦支持的中国野生双峰驼科考队也胜利完成了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的考察与拍摄任务。这可能是人类第一次近距离拍摄到野生双峰驼,为研究和保护这一世界濒危物种获得了珍贵的资料。2000年,杜邦公司支持了中国科学家考察珠穆朗玛峰及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这些大型的科学考察活动是为了配合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而组织的。

2001年,杜邦与上海市教委以及香港教育署合作,举办了“‘杜邦杯’环保知识网上竞赛”,以及“‘杜邦杯’沪港中学生环保网页设计比赛”,以提高两地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003年起,杜邦公司每年出资100万元人民币,支持国家环保总局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表彰在环境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科技工作者和科研项目。

3.“零”人员事故

“以人为本,尊重他人”,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对社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承诺。尊重他人,首先就应当尊重自己的员工。人员事故是指一位(或多位)人员受到了他人(一名或多名)的不尊重、骚扰、歧视或侮辱性对待的事件。人员事故不包括正面的意见分歧或争论,也不包括对一些具体行为问题的坦诚的、彼此尊重的讨论。

1)人性化管理

杜邦公司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家为雇员提供医疗服务、支付加班费、夜班费、建立员工储蓄制度、提供假期和发放奖金的企业。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杜邦把工作分散,缩短操作工人的工作时间,从而为工人保留工作机会,拿月薪的职员减薪10%,而工人的小时工资标准则保持不变。1934年,公司批准所有服务一年以上的员工,每年可享受一周的带薪休假。这是当时美国工业界中最有进步性的计划之一。1962年,杜邦是首批签署《进步计划》的大公司之一,明确表示在雇佣工人时不会出现对于不同种族、宗教、肤色和国籍的歧视。

在杜邦,公司给予了员工最大的信任和尊重,比如印度洋海啸发生后,杜邦员工也积极地进行了捐赠,但从公司角度讲,捐赠不是强迫的,也不张榜公布,有意愿的员工个人发一个电子邮件给人事部经理,告知认捐多少钱,人事部会通知财务在下个月发工资的时候予以扣除。

杜邦设有热线电话,如果接到员工在公平对待方面的投诉,就会成立独立的委员会进行调查。一旦查实,对相关人员绝不姑息。

2)促进中国人文发展

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在投资建厂、引进技术和管理、资助教育及支持环保事业的同时,也做了大量工作促进当地的社会人文发展。

从1987年开始,杜邦在国内多家院校设立“杜邦奖学金”,奖励有志学子。1998年,奖学金项目已扩展到每年投入逾10万美元,覆盖了中国的十多所大学,每年有超过200名学生受益。“杜邦奖学金”所涉学科十分广泛,并鼓励获奖者利用奖学金进行科研探索及相互交流,学以致用。

杜邦还经常自发性地为所在社区提供帮助。例如:捐款帮助在当地就读的外地贫困大学生返乡与亲人团聚;向孤寡老人和贫困儿童捐赠杜邦的高科技生活产品;向社区服务中心赠送电脑,支持再就业培训工作;与公司所在街道的贫困学生结成“结对助学伙伴”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如此之类的事例在杜邦举不胜举,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杜邦承诺将继续为社区发展做出贡献。

杜邦在“公平对待他人,尊重他人”方面的承诺为其在全球赢得了极其良好的社会声誉:据不完全统计,杜邦在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比利时、新加坡、巴西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被评为最佳工作场所(雇主)。杜邦公司还被评为“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公司”之一。

也正是由于杜邦对人的尊重,使得员工成为杜邦最宝贵的财富,帮助杜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同将看似艰巨、极难实现的目标变为现实。当初杜邦提出“零排放”的环保目标时,有来自公司内外的许多人士表示怀疑。而杜邦管理层则深信,依靠自己员工的能力,绝对可以克服障碍,实现目标,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4.“零”操守事故

诚信是社会和大众对企业的基本要求,在商业行为中用公认的道德标准来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的良知,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能够取信于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公司网站上公布的《杜邦商业行为指南》中,杜邦郑重承诺:“杜邦公司将按照最高的道德标准从事商务活动,在世界各地努力成为受尊敬的企业公民”。这本公开的指南目的在于引导员工,确保其行为符合公司的道德标准,并帮助客户、供应商和公司外部人士了解杜邦的道德标准。杜邦还将职业操守问题的举报电话在网上向社会公开。

早在19世纪初,杜邦公司创始人埃留特雷·伊雷内·杜邦就以诚实守信而受到商界同仁的一致尊重,并依靠良好的信誉为公司早期的发展开辟了通途。

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的“安然事件”以后,杜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贺利得在一篇发表在《华尔街日报》的文章中回忆起20多年前他刚加入杜邦时的情景。当时的公司CEO迪克·赫克特对身为一名普通工程师的贺利得说:“这家公司因为它所签署的所有契约的良好意愿与信守在契约中的承诺而存在。”贺利得说,他始终记得赫克特讲话时的表情,并从此以这句话为他自身工作的准则。

操守故事无处不在

根据尊重与平等待人的原则,杜邦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但也决不允许这种信任被滥用。每个月在报销手机话费时,员工会自动将私人费用勾划出来自行承担。每位员工每年必须接受职业操守方面的培训,并参加考试,以确保所有人能准确地理解业务守则的内容,遇到情况时懂得如何处理,包括:尊重事实、如实反映问题、不能接受有利益关系的人员或机构的馈赠等。

2003年在“非典”疫情肆虐的时候,一位杜邦中国的员工在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随笔。他写道:“面对种种传说,让人感到莫衷一是。但我们公司的SARS小组不断整理和更新自己的信息库。也许我们的SARS小组不比别人了解更多,但我相信他们的理由是根据我们公司的文化,他们说的一定不会比知道的更少或更多。正是由于我们公司对知识的尊重和关注,我们的防护措施理应更科学,这张用事实和科学编制的网或许会给我们带来另一层防护,让我们在这场与病毒的战斗中看得更清、走得更好。”

2005年3月,在南美洲的一位杜邦员工参加了由公司经销商组织的一次活动,抽到了一个获得一辆汽车的大奖。这位员工非常礼貌地向主人致谢,并当众解释了杜邦对于商务活动中收受礼品的规定,将汽车退回给主人。

一位自1812年起家族五代人都为杜邦工作的员工曾说:“我爷爷在杜邦工作了37年,我父亲工作了35年,我自己也已经工作了30年,我们从来没有一天为我们所做的事感到羞愧”。

三、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2003年3月,杜邦公司董事长兼CEO贺利得在美国沃顿商学院“中国论坛”上表示:“我们希望帮助中国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发挥其巨大的经济潜力。”

杜邦公司与中国早在清朝(1863年)就有生意上的往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1984年,杜邦公司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成为迄今为止杜邦20年投资现代中国的开始。1988年,杜邦在深圳注册成立“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外商全资拥有的投资性公司,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设有三个分公司。发展至今,杜邦已在华建立了33家独资和合资企业,员工近5000人,投资总额超过6亿美元,产品和服务涉及化工、农业、食品与营养、电子、纺织、汽车等多个行业。2003年底,杜邦开始在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兴建一所综合性研发中心,并于2005年初投入试运行。这是继欧洲和日本以后,杜邦公司在美国以外设立的第三个公司级的研发机构。

杜邦公司不仅对华输出资本,而且积极与中国分享最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目前已经有10多种杜邦技术在中国的生产和研究机构得以应用。

杜邦也十分重视与中国企业分享自身在200多年中历尽风雨所积累和发展的经营理念和经验。仅在2004年,杜邦公司就面向中国客户、合作伙伴和相关政府部门举办了多次有关节能技术、安全管理、公司治理、人才培养、企业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交流活动。

由于积极支持和参与中国的环保、扶危济困、教育等各项公益事业,2004年,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被《环球企业家》杂志评为“中国最佳企业公民”,并荣登《福布斯》中文版的“跨国公司慈善榜”。

杜邦公司的辉煌历史和经验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只有坚持持久发展的价值观、踏踏实实地履行企业责任,才能够造就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真正成就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瑞明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