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汕头火灾启思录:八成民居变作坊难清除

2006年5月19日,谷饶镇曾发生同类火灾,也造成13人遇难。“5·19”特大火灾后,当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消防专项整治行动,誓言绝不容许再次发生火灾伤亡事故;同年10月,该镇再次发生作坊火灾,致6人丧生。

2008年11月4日,谷饶镇被列为全省30个挂牌督办的火灾隐患重点地区之一。挂牌督办的目标是到2009年底,重点地区不发生重特大火灾。

2009年3月底,汕头市相关部门对谷饶镇开展过突击检查,结论是:不少小工场和家庭作坊根本没有整改,消防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有记者在调查中发现,2006年5·19大火的6名责任人中,相当一部分最后均未担责,处理不了了之。

5·21一场大火,暴露出当地在消防安全监管上的缺位,更烧出了其发展模式等方面的严峻问题。

小作坊生存图

多无牌照工人多未成年?

来自贵州的作坊工人老孟,见证了三年内的两起大火。

三年前创辉织造有限公司大火时,老孟曾跑去直击消防救援。5月22日清晨,在张培雄家庭作坊火灾现场,老孟沉默黯然。他从报纸上知道,13名死者中有两名贵州老乡。

来谷饶镇打工12年,老孟一直在生产耳机的家庭作坊做事。出事的张培雄家庭作坊,正好生产耳机。老孟对此再熟悉不过。

老孟称,他所在的耳机作坊只有4个雇工,比张培雄家庭作坊30多名雇工的规模小很多。“如果开小作坊,只招三四名工人的话,投资两万左右就可以搞定,所以想开个小作坊并不难,但大厂可能需投资几十上百万。”

一个耳机作坊,其生产链条是,先拿料(主要是塑料、磁铁、喇叭、线等)过来组装,出成品后,由老板自己或请技术人员测试耳机音质,然后进行包装,发货到固定客户。老孟介绍,这些货一般发往深圳、石家庄、桂林等地。

“据我所知,这些耳机批发价是4块钱一个,批发一个老板可以赚一块多钱。不少作坊连工商营业执照都没有办理,属于无牌无照的那种。”

按老孟的解释,作坊老板坐等赚钱,赶上出货旺季,作坊工人一般要上三个班赶货。今年过年前后几个月,耳机行情好时,老孟与三名工友一天工作12小时,每天可赶出400副耳机,日收入百元左右。

老孟称,在谷饶当地,除非几百上千人的大厂,一般的家庭小作坊招工,只要工人能赶出货,对打工者的条件要求很低,不需要提供身份证登记,“这些小作坊不是那么好招工,只能见人就招。正因为如此,相当多作坊的工人是未成年人。”

记者5月22日在谷饶大峰医院采访时也发现,伤者肖瑞创、姚吉琪、黄林杰病历卡年龄栏上分别写着:16岁、17岁、17岁。据称,他们进作坊打工时,一般虚报年龄,老板没有提出查看他们的身份证。

据老孟介绍,正因为这些打工者年龄较小,大多是单身,所以一般住在作坊宿舍内。而他所在作坊的几个工友,因为都已成家,老婆孩子跟在身边,所以在作坊外单独租房居住。老孟据此推测,“这次火灾死亡的13名女工,都住在作坊宿舍,年龄应该都不大。”

而5月22日下午,在汕头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及未公布的死伤者年龄问题时,未获得正面回答。

致命“三合一”

谷饶八成民居已变小作坊?

5月22日,记者在谷饶镇街头走访,整个镇完全处在防盗网的裹挟之下。镇上的摩的司机称,这在谷饶见多不怪。记者采访发现,很多作坊,里面既有店铺,也有仓库,并且还混搭着住人,无一例外都装有严实的防盗窗。

这其中,有些是作坊主自建房,有些则是外来老板租房用作工厂,但工厂一般会进行改建,尽量在一栋楼内实现仓库、车间、员工宿舍的功能需求,防火安全因此被搁置脑后。

谷饶镇某企业老板称,谷饶八成以上的民居楼房被改造成典型的“三合一”(住宅、车间、仓库)小作坊,“保守估计,这种作坊大概有300多家。”

发生火灾的张培雄家庭作坊,正是这类“三合一”建筑。这栋4层小楼,每一个窗户都装有防盗窗,整个小楼恰如铁笼。

而记者随消防专家进入火场发现,向外逃生通道被防盗窗封死的同时,该楼内部设置也十分混乱:首层为生产车间和男工宿舍,二层为生产车间,三层为老板住所,四层为女工宿舍和员工活动场所,五层则用来堆放废料等杂物。偌大的屋内,除了在一楼门外发现一条不出水的消防栓,竟没有其他可用的消防设施。

5·21火灾后,很多家庭作坊停工逃避消防排查。5月22日,记者在张培雄家庭作坊对面的一家作坊看到,该作坊针织机已经停摆,但作坊底层,近百平方米的大厅满是线绒等原材料,作坊内锅碗盆钵等物依然可见,明显是生产车间与生活区混杂。该作坊老板直言不讳地称,上堡居委会内,像他家这样的家庭作坊不在少数。

老孟告诉记者,他到谷饶12年,最初这种独体的混凝土楼房不多,但最近七八年,楼房越盖越多,家家装起了防盗窗,因为“外来人口多,治安情况不太好”

5月22日下午,记者在谷饶镇主要生产耳机的新坡村、主要生产文胸的新兴村走访发现,两地的大量“三合一”家庭作坊,几乎无一例外。

经济模式之痛

家庭作坊短期难清除

5月21日凌晨,记者一行驱车进入谷饶镇路口,远远即望见“中国针织内衣名镇”的广告牌。

1983年,谷饶创办起第一家文胸厂。如今,针织内衣已成为谷饶的经济支柱产业。这里有最完整的产业链,纺线、印染、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都较齐备。

熟知谷饶当地内衣产业的一家企业老板称,由于当地人多地少,目前已壮大的一些内衣企业,大都在自办家庭作坊的基础上改扩建发展而成。

谷饶乃至潮阳当地目前究竟有多少家类似的家庭作坊?5月22日,记者试图向当地政府干部和汕头市有关方面了解情况,但均未获得准确的数字。记者了解到,2008年潮阳区政府曾重点清理整顿“三合一”家庭作坊,最后报上来的数字是:潮阳1400多家,仅谷饶就超过1000家。

据悉,谷饶镇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时,一直在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和标准厂房,还试图通过规划建设针织内衣工业园、纺织印染工业区和纺织服装工业区,改善投资环境。但为数众多的家庭小作坊,极大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加之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观念根深蒂固,想在短期内扭转这种经济模式,十分困难。当地一家内衣企业老板坦承,“想要这些大小工厂和家庭作坊全部进入工业园区发展,根本不现实。”

据当地知情人士介绍,谷饶镇针织内衣企业有近400家,一些大企业接到外销订单后,会通过发包形式给周边一些家庭作坊加工。而这些小作坊,生产成本较低,承接到一单加工任务,可得到5%—10%不等的利润,且不用负担什么风险。这直接导致了家庭作坊不断涌现。

“这种家庭小作坊在当地很有市场,当地也鼓励这种发展模式,但安全生产的保障措施却远未跟上。”有消防部门人士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家庭作坊厂房一直在扩建或者加高,但消防安全间距严重不足、通道不畅、公共消防安全基础设施状况恶劣等老问题,一直未有明显改善。

基于此,有关人士指出,作为市场经济初期的企业形态,家庭小作坊,为地方经济做出过贡献,但其劳动环境恶劣、安全隐患多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大火提醒我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企业,已成当务之急。”

未来之路

还会不会有第三场大火?

经历2006年和2009年两次13人死亡的重大火灾后,谷饶能将第三次惨剧拒之门外吗?

5月21日,在谷饶召开的现场会上,汕头市长蔡宗泽震怒,批评某些领导干部面对问题像鸵鸟,安全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次日,汕头市政府副秘书长陈新造对本报记者表示,汕头市将对“三合一”场所展开全面清理行动,对无牌、无证和“三小”经营场所,将坚决予以清停。然而,2006年“5·19”重大火灾后,当地曾掀起轰轰烈烈的专项整治行动。2006至2008年,汕头先后两次部署开展“三小”场所专项整治。然而,整治过后家庭作坊再次死灰复燃。

除此之外,火灾隐患的有效整改,落实起来同样困难重重。

除了历史遗留的火患威胁,部分企业主不重视消防安全、舍不得钱,另外还存在场所人员流动性大、警力缺、群众消防素质低、综合治理机制不健全等难题。在潮汕地区,一些企业主对“动土”搞整治很不理解,尤其是他们认为要选好日子才能动土,门不能向外开,否则会坏了风水,财源会流走。这导致消防整改遇到很大阻力,一时间,消防整治陷入困境。

记者在采访中甚至了解到,消防部门在粤东地区开展消防整治行动时,由于一些消防建审员是从其他支队抽来的,人生地不熟,一些企业一听到是外地口音,就说老板出差了,要反复上门宣传解释,几乎是在求他们整改火灾隐患。而当地一些职能部门的监管,也流于形式。特别是镇村一级,每次整治后不久,便又出现“回潮“、“反弹”现象。

据悉,省消防总队拟抽调一支由20名消防干警组成的技术小组进驻汕头,开展为期3个月的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

而让人震惊的是,有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三年前那13人丧生的火灾中本来要处理的6名责任人中,相当一部分最后均未担责,处理不了了之。这次大火直接责任人、家庭作坊业主张培雄已经被刑拘,但最终将有多少责任人真正受到惩处,还不得而知。

汕头近年家庭作坊火灾

●2002年3月13日:潮南区陈店镇新汕南路桥南直五巷8号一家庭作坊发生火灾,5名女工死亡;

●2006年5月19日:潮阳区谷饶镇新陂村创辉织造有限公司厂房东侧发生火灾,13女工死亡;

●2006年10月16日:潮阳区谷饶镇一内衣加工作坊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造成作坊主一家3口和3名女工共6人死亡;

●2008年1月24日:潮南区陈店镇周明东家庭作坊发生火灾,致7死1伤;

●2009年2月4日:潮南区陈店镇文光村一家庭作坊发生火灾,致2死2伤;

●2009年5月21日:潮阳区谷饶镇上堡居委会张培雄家庭作坊重大火灾,13女工死亡。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lwl666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