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四川在成都召开"5.12"汶川大地震周年新闻发布会

四川省内共计5335名学生在汶川地震中遇难或失踪

新华社成都5月7日电(记者孙闻、王爱华)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7日在发布会上说,经过学校和教育部门核对,地震中四川省遇难和失踪的学生共计5335名。

涂文涛说,这一数字是根据遇难学生家庭申请国家抚慰金和社会救助金的人数统计的,“是负责的、可信的”。他说,截至目前,申请鉴定办理残疾证明的地震受伤学生已有546名,目前这一工作还在进行当中,因地震致残学生人数最终将依照法律程序向全社会公布。

四川省建设厅厅长杨洪波说,经过调查、核实,目前没发现因建筑质量问题造成房屋在地震中垮塌的案例。对于社会上关于建筑质量问题导致地震中房屋垮塌的反映,四川省委省政府态度明确,一旦发现此类问题及相关违法违纪问题,将依法严肃查处。

四川80%以上的相关县已完成地震遇难或失踪人员的公布工作

新华社成都5月7日电(记者杨三军)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四川181个县(市、区)中的98个县(市、区)有遇难或失踪人员,目前80%以上的县(市、区)已经完成人员名单公布工作。

记者从7日上午四川省举行的“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在地震抢险救援阶段,经四川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统计,全省共有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

四川省民政厅厅长黄明全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以上两个数字没有变动。核实公布地震遇难人员名单,是政府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遇难同胞负责的具体体现。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确定了实事求是、依法办事、分类处理的原则和核实一批、公布一批的办法,制订了依法规范的工作方案。

遇难人员名单公布,须由利害关系人或所在单位、基层组织向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申报,并提供死亡证明、火化通知书或宣告死亡判决书等相关材料,报经县(市、区)政府审核后,由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张榜公布。

另外,地震失踪人员名单公布,须由利害关系人或所在单位、基层组织向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申报,并提供宣告失踪判决书,报经县(市、区)政府审核后,由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张榜公布。

据介绍,由于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公布遇难失踪人员名单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必须依法依规进行。

当前核实公布工作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遇难失踪人员中的流动人口身份核实困难;部分遗体发现时已无法辨认身份;紧急状态下为防止发生疫情,对部分遗体实行集中掩埋或就地掩埋,没有留下身份资料;部分遇难失踪人员的利害关系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或不愿申报公布名单;宣告死亡或失踪必须由利害关系人向基层法院申请,并履行相关法律程序,所需时间较长。

四川灾区各级政府将继续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依法办事,郑重稳妥地做好汶川地震遇难失踪人员名单公布工作和最终遇难人数核定工作。

四川因地震失地农民99.7%实现市(州)内异地安置

新华社成都5月7日电(记者杨三军)记者从7日上午四川省举行的“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四川因地震灾害失地农民已有99.7%实现市(州)内异地安置。

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四川灾区部分农民失去宅基地12307亩,涉及4.5万多农户,15.9万人;损毁灭失耕地17.6万亩,其中有约1.2万户、4.1万人的5.6万亩耕地全部灭失。

为有力、有序做好因灾失地农民异地安置帮扶工作,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原则,明确了返乡就地就近安置、市内跨县(市、区)安置和省内跨市(州)安置的次第安置方式。

截至5月4日,四川全省共调剂宅基地1.2万亩、调整耕地2.3万亩,已实现市(州)内安置的占应安置户数的99.7%;按照农民自愿申请、政府帮扶、统筹安排的原则实施跨市(州)异地帮扶安置,青川县首批80户因灾失地农民已搬迁到邛崃市南宝山农场,青川县第二批68户以及汶川县145户群众,将于今年5月12日前搬迁到邛崃市南宝山农场。

四川地震灾区新增的1449名“三孤”人员得到妥善安置

新华社成都5月7日电(记者杨三军)记者从7日上午四川省举行的“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灾区新增的1449名“三孤”(孤老、孤儿、孤残)人员,已得到妥善安置,孤儿家庭收养率低有多方面原因。

据介绍,四川灾区新增的1449名“三孤”人员中,孤老635人,孤儿630人,孤残184人。四川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三孤”人员安置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三孤”人员进行妥善安置。

首先是集中安置。各级民政部门将“三孤”人员就近妥善安置到所属的社会福利机构,当地安置有困难的,通过协调安排到轻灾和无灾市、县社会福利机构。目前,集中安置在国办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和农村敬老院的“三孤”人员共计267人。

其次是分散安置。对孤儿采取亲属监护、家庭收养、家庭寄养、集中供养、学校寄宿、社会助养等方式养育,对孤老、孤残实行临时安置与长期安置相结合、集中供养与分散抚养相结合的方式妥善安置。目前,已分散安置1182名。

第三是保障基本生活。地震发生后,政府对“三孤”人员给予每人每月600元的临时生活救助;临时生活救助结束后,对重灾县(市、区)“三孤”人员继续给予每人每月400元的后续生活救助;后续救助政策到期后,再将“三孤”人员分别纳入农村“五保”、城镇低保或集中供养等政策统筹安排。

针对外界普遍关心的地震孤儿家庭收养率低的情况,四川省民政厅厅长黄明全说,主要原因一是多数孤儿都有自己的亲人,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姨叔舅等,孩子不希望离开亲人,亲人希望监护孩子;二是孤儿们在灾区、在四川得到了妥善的照顾,有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爱,他们生活得很好。

四川解答极重灾区青川县城是否搬迁重建问题

新华社成都5月7日电(记者杨三军)四川省7日举行的“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对外界关注的极重灾区青川县城是否搬迁重建问题,作了明确回应。

据了解,地处川、甘、陕三省交界处的青川县,在这次地震中受损严重。县城所在的乔庄镇地处多条地震断裂带上,而且周边山体也有滑坡隐患,因此,去年以来,社会上一直有青川县城要搬迁到该县竹园镇的说法。竹园镇位于绵(阳)广(元)高速边,自然地理条件较好,而且没有在地震断裂带上。

四川省民政厅厅长黄明全说,关于青川县人民政府的搬迁问题,省委、省政府和中央相关部委都高度重视,多次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和充分论证,认为青川虽然受到地震灾害,但受灾的程度相比北川、映秀较小一些;当地虽然存在地震的灾害,但是具备基本的防控条件。

因此,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方面确定青川县城党政机关驻地不再搬迁,保留县城所在乔庄镇的基本功能,当前正在按照要求进行积极的恢复重建,加强地质灾害的治理,保障群众的居住安全。

黄明全说,当地将会加大对竹园镇的建设力度,青川县城的一些单位也将适度分流到竹园镇,以减轻乔庄镇的压力。

明年春季开学时四川灾区学生将全部告别板房校舍

新华社成都5月7日电(记者杨三军)记者从7日上午四川省举行的“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四川灾区学生将在明年春季开学时全部告别板房校舍,搬进新学校读书学习。

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说,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灾区学校损毁严重,全省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市、区),共有3340所学校需恢复重建,其中有2455所为部分重建或维修加固。

据了解,地震受损学校的学生目前大都在板房教室内上课。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今年底95%以上的学生都能在永久性校舍中学习,明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板房校舍。

在恢复重建工作中,四川灾区各级党委、政府优先安排学校重建资金,优先审批学校重建项目,优先提供物资保障,优质高效推进恢复重建。截至5月4日,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市、区)已开工建设学校2448所,占需恢复重建数的73.3%,其中在建2162所,竣工286所。

四川灾区农房重建已建成100.8万户 城镇住房重建相对滞后

新华社成都5月7日电(记者杨三军)记者从7日上午四川省举行的“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四川灾区农房重建已建成100.8万户,受多种原因制约,城镇住房重建相对滞后。

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347.6万户农房受损,其中126.3万户需重建,221.3万户需维修加固;城镇住房有31.4万套需重建,141.8万套需维修加固。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新闻发言人于伟说,灾区农房的维修加固已于2008年底基本完成。目前,全省农村永久性住房重建在建24.1万户,占任务的19%,完工100.8万户,占任务的79.8%;全省城镇住房重建在建10.5万套,占任务的33.5%,完工3.3万套,占任务的10.4%。

于伟说,按照国务院灾后恢复重建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确保农村住房重建在今年9月底基本完成、年底全部完成;城镇住房重建任务在明年5月前全部完成。

针对全省城镇住房重建进度相对滞后的问题,四川有关负责人解释说,城镇住房恢复重建不仅工程量大,而且产权关系复杂、群众诉求多样、协调难度较大,下一步四川将继续认真落实补助政策,积极协调住房贷款,切实加强技术指导,强化建材物资保障和质量、价格监管,全力加快重建进度,确保重建目标任务按期完成。

四川已有129.6万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

新华社成都5月7日电(记者杨三军)记者从7日上午四川省举行的“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经过多方不懈努力,四川已帮助129.6万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

汶川特大地震共造成四川152万城乡劳动者失业、失地。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把群众的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解决灾区群众就业的政策措施,努力扩大就业援助范围,增加公益性岗位,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失业保险费率,进行失业预登记,发放失业保险金,代缴医疗保险费。

另外,积极抓好就业服务,组织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逐户登记造册,在安置点设立工作站、开通就业援助大篷车,为灾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岗位信息、就业培训。同时,加强与援建省(市)协调,积极搭建定向招工、劳务输出对接平台,把岗位送到灾区群众身边。

目前,四川全省已帮助129.6万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19.3万人,组织劳务输出25.6万人;为3000余户受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11亿元,为1600余户企业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为1000余户企业、10.7万职工进行失业预登记并发放失保金。

汶川地震后四川累计接收社会各界捐赠资金157.5亿元

新华社成都5月7日电(记者杨三军)记者从7日上午四川省举行的“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汶川特大地震发生至今,四川累计接收社会各界捐赠资金157.5亿元,其中已安排使用102.2亿元。

据介绍,在全部捐赠资金中,四川省本级累计接收社会各界捐赠资金91.3亿元,其中省财政接收40.8亿元,含定向捐赠8.97亿元;省慈善总会接收35.5亿元,含定向捐赠33.8亿元;省红十字会接收8.7亿元,含定向捐赠6.9亿元;省教育基金会、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省光彩事业促进会、省海外联谊会等“公募基金会”以及宗教组织等,共接收6.3亿元。

另外,四川各灾区市(州)、县(市、区)累计接收捐赠资金66.2亿元,其中定向捐赠34.1亿元。

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了“体现意愿、遵循规划、加强引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对捐赠资金使用作出规定,对有明确意向的捐赠,按照捐赠人意向优先安排认建、认领项目;对非定向捐赠资金,全部纳入省、市、县灾后重建资金,统筹安排用于恢复重建项目。

在省级捐赠资金使用的监管上,四川省委、省政府要求落实 “四个严格”,即严格资金解缴、严格使用审批、严格监督检查、严格公示公告,确保专款专用。截至目前,已累计安排使用捐赠资金102.2亿元。

四川发改委主任:台胞捐赠逾14亿元资金物资均已纳入严格管理

新华社成都5月7日电(记者 赵博)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刘捷7日表示,台胞向四川捐赠的资金物资均已得到严格管理,所有现金都已纳入各级政府的救灾专用账户,物资发放也进行了跟进监督。

刘捷说,截至目前,台湾同胞通过国台办、海协会以及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多种渠道,向四川捐款及捐建项目资金共计12.1亿元人民币,捐赠物资折后约计2亿元人民币。其中,由国台办、海协会转交的台胞捐赠资金约为5亿元人民币。这些善款主要用于援建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的学校、医院、敬老院等,目前大部分项目已经开工。

他表示,相关部门对台胞捐赠的资金物资进行严格管理,所有现金根据捐赠者意愿和相关规定,已纳入各级政府的救灾专用账户。相关部门还对物资发放进行了跟进监督。

刘捷还说,亚东水泥、统一集团等在川台湾企业,纷纷在灾后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岛内台商和东南沿海台商也多次来川考察、投资兴业,极大支持了灾区重建和产业发展。

四川省委省政府7日举行“5·12”汶川大地震周年新闻发布会,介绍灾后恢复重建情况,并回答海内外媒体的有关提问。

四川严格监管灾后重建资金 向群众交明白账

新华社成都5月7日电(杨三军、陈健)记者从四川省7日举行的“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在灾后重建巨额资金的使用上,四川实行监管工作同步进入、同步检查、同步审计、全过程监管,确保向人民群众交一本明白账。

四川省财政厅厅长黄锦生说,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中央财政总计将下达四川省重建基金2203亿元,四川省各级政府计划安排灾后重建基金41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筹集安排灾后重建基金270亿元。

为强化资金监管的组织领导,四川成立了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平衡协调小组和重建资金监管领导小组,严格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包干使用的原则,从项目资金的下达开始,实行监管工作同步进入、同步检查、同步审计、全过程监管,确保向人民群众交一本明白账。

地震一年来,四川在灾后重建资金监管中,注重强化预算管理、专户管理、专门监督和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强化快查严惩,坚决果断地惩治违纪违法行为,目前灾区恢复重建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良好,基本做到了款物专用、公开透明、规范有序,没有发现大的问题。

四川累计救治地震伤病员445万人次 目前大部分已治愈出院

新华社成都5月7日电(杨三军、陈健)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四川累计救治伤病员445万人次,累计住院143367人,其中伤员91177人,送到省外救治的伤病员10015人。目前,大部分伤病员已治愈出院。

记者从7日上午四川省举行的“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据初步统计,汶川地震共造成四川7000余人致残。目前,为抓好地震伤员医疗康复工作,四川正在抓紧建设由3个省级康复中心、6个重灾市(州)康复分中心和县、乡(社区)医疗机构组成的四级医疗康复网络。

同时,四川将加强对灾区医务人员康复技能培训,组织非灾区专业人员进行对口支援,邀请省外、国外康复专家来川指导帮助,全面开展对地震伤员的医疗康复。其中,对伤残人员需要进行医疗康复的,全部由政府出资免费进行;对需要安装假肢的,根据功能恢复情况组织测试,尽早安装。

截至目前,四川需要进行后续医疗康复的地震伤病员中,已有6318人完成医疗康复,还有1109人仍在康复中。四川已为伤残人员提供轮椅等辅助器具1万余件,为435人安装了假肢。

四川规划建设“5·12”地震遗址遗迹及地震纪念体系

新华社成都5月7日电(杨三军、陈健)四川正在规划建设“5·12”地震遗址、遗迹及地震纪念体系,以保护和发挥地震遗址、遗迹的见证展示、纪念凭吊、训练演习、科普教育等功能。

记者从7日上午四川省举行的“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四川在“5·12”地震遗址、遗迹及地震纪念体系(以下简称纪念体系)规划建设中,将按照原址保存、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公众参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据介绍,该纪念体系由北川老县城、汶川映秀镇、绵竹东汽汉旺厂区和都江堰虹口深溪沟四个地震遗址、遗迹组成。其中,拟将北川老县城建成世界首座整体保存地震遗址原貌最具完整性的灾难性遗址保护区;对映秀镇的典型倒塌、倾斜建筑现状、沿江公路、百花大桥、鱼子溪遇难者公墓、牛眠沟等地震遗迹进行重点规划保护,形成震中纪念地;对东汽汉旺厂区进行规划保护,突出展现 “东汽精神”;对深溪沟地震遗迹进行保护开发,展示罕见的大规模地表地震断裂带和地震断层。

四川将对地震遗址、遗迹进行综合评估,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科学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地震遗址、遗迹划定保护范围,制订保护方案,明确保护单位和保护措施,进行适度开发利用。

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本着需要和节约的精神,凡《“5·12”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及地震博物馆规划建设方案》中没有规划的项目,各地不得重复建设,确需保护和建设与地震遗址博物馆和纪念地相关的项目,须报经省重建委批准。

四川严格监管灾后重建资金 向群众交明白账

新华社成都5月7日电(杨三军、陈健)记者从四川省7日举行的“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在灾后重建巨额资金的使用上,四川实行监管工作同步进入、同步检查、同步审计、全过程监管,确保向人民群众交一本明白账。

四川省财政厅厅长黄锦生说,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中央财政总计将下达四川省重建基金2203亿元,四川省各级政府计划安排灾后重建基金41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筹集安排灾后重建基金270亿元。

为强化资金监管的组织领导,四川成立了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平衡协调小组和重建资金监管领导小组,严格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包干使用的原则,从项目资金的下达开始,实行监管工作同步进入、同步检查、同步审计、全过程监管,确保向人民群众交一本明白账。

地震一年来,四川在灾后重建资金监管中,注重强化预算管理、专户管理、专门监督和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强化快查严惩,坚决果断地惩治违纪违法行为,目前灾区恢复重建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良好,基本做到了款物专用、公开透明、规范有序,没有发现大的问题。

四川80%以上的相关县已完成地震遇难或失踪人员的公布工作

新华社成都5月7日电(记者杨三军)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四川181个县(市、区)中的98个县(市、区)有遇难或失踪人员,目前80%以上的县(市、区)已经完成人员名单公布工作。

记者从7日上午四川省举行的“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在地震抢险救援阶段,经四川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统计,全省共有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

四川省民政厅厅长黄明全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以上两个数字没有变动。核实公布地震遇难人员名单,是政府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遇难同胞负责的具体体现。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确定了实事求是、依法办事、分类处理的原则和核实一批、公布一批的办法,制订了依法规范的工作方案。

遇难人员名单公布,须由利害关系人或所在单位、基层组织向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申报,并提供死亡证明、火化通知书或宣告死亡判决书等相关材料,报经县(市、区)政府审核后,由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张榜公布。

另外,地震失踪人员名单公布,须由利害关系人或所在单位、基层组织向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申报,并提供宣告失踪判决书,报经县(市、区)政府审核后,由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张榜公布。

据介绍,由于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公布遇难失踪人员名单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必须依法依规进行。

当前核实公布工作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遇难失踪人员中的流动人口身份核实困难;部分遗体发现时已无法辨认身份;紧急状态下为防止发生疫情,对部分遗体实行集中掩埋或就地掩埋,没有留下身份资料;部分遇难失踪人员的利害关系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或不愿申报公布名单;宣告死亡或失踪必须由利害关系人向基层法院申请,并履行相关法律程序,所需时间较长。

四川灾区各级政府将继续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依法办事,郑重稳妥地做好汶川地震遇难失踪人员名单公布工作和最终遇难人数核定工作。

四川正面回应地震中倒塌房屋存在质量问题质疑

新华社成都5月7日电(记者 杨三军)四川省7日举行的“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发布会,对社会上有关地震倒塌建筑存在质量问题的质疑作出正面回应,明确表示,只要有确凿证据证明建筑设计和施工确属存在违法问题的,有关职能机构将依法查处。

四川省建设厅厅长杨洪波说,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四川大量房屋严重破坏甚至倒塌。省委、省政府对危房鉴定工作高度重视,制发了《关于正确处理震后危房鉴定和拆除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委支持下,组织省内外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2500余人次,深入灾区开展地震震害调查,并组织房屋震害研究专家组进行深入分析论证。

据杨洪波介绍,前不久,专家组公开发表了《“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报告认为,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及相同区域房屋震害不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地震的原因。此次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地震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震害范围广。

二是不同地质构造、不同场地条件的原因。在不同地质构造的区域或虽在相同区域但不同场地条件下,由于地震波传播的方向、地震波峰值的叠加效应和共振效应等原因,会导致不同区域或虽在同一区域的房屋震害明显不同的结果。

三是房屋本身结构类型和建筑形式的原因。不同的房屋结构类型和建筑形式,在这次地震中体现出震害明显不同,比如以大开间、大开窗、外走廊等形式的砖混结构建筑震害最为严重,垮塌也比较多。

四是不同年代抗震设防标准的原因。除松潘、石棉、九寨沟县外,此次地震的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房屋建筑的最大设防烈度为7度,而汶川地震实际影响烈度达到了8至11度,地震实际影响烈度普遍超过极重灾区建筑设防烈度的1.5至4度。根据抗震规范对大震进行超越概率计算的结果,当实际影响烈度超过设防烈度的1.5度时,房屋结构主要受力构件的强度和变形无法承受,倒塌在所难免。

五是使用不同建材及制品的原因。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预制空心楼板中大量使用冷拔低碳钢丝构件的房屋,以及在农村建房中大量使用“干打垒”等土筑墙形式,用泥、砂或糯米浆为主要粘结材料的房屋,其整体性和抗震性均差,在这次地震中震害严重,倒塌较多。

专家的最后结论是:重灾区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很难抵御此次特大地震的破坏,重灾区房屋的倒塌是不可抗拒的。

杨洪波同时表示,这次特大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在技术上也是有教训可总结的。目前工作重点是通过对房屋震害研究,进一步认识地震对房屋建筑破坏机理的规律,从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优质高效地推进重建工作。

杨洪波最后说,至于社会上有人提到倒塌建筑存在质量问题,四川省委、省政府态度很明确,只要有确凿证据证明建筑设计和施工确属存在违法问题的,有关职能机构将依法查处。

邛崃板房“新家”迎来青川“新主人”

--四川青川县第二批异地安置农民安家记

新华社成都5月7日电(刘大江 吴晓颖)“噼里啪啦”“咚咚”,在响亮的鞭炮声和喧天的锣鼓声中,干净整洁、焕然一新的四川省邛崃市临邛镇鲁川安置点,迎来了一批来自异地他乡的新主人--广元市青川县下辖5个乡镇因灾失地的238名农民。

6日下午,81岁高龄、双目失明的老人文国秀,拄着拐杖在随队医生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从医护车上走下来。这是她平生第一次走出青川县红光乡大沟社——自己守了一辈子的家乡。老人身后跟着她年过半百、头发花白的儿子苏少基和儿媳,身体壮实的孙女婿背着鼓鼓的蓝色双肩包,走在一家人的最前面开道。

今年,苏少基一家七口人要从祖祖辈辈扎根的青川县红光乡大沟社搬迁到临邛镇鲁川安置小区。还在家乡邻镇念书的孙女、孙子和照顾他们的女儿,今天并没有随大部队一起出发。老苏决定先让两个娃儿继续留在青川读书,下学期再转学到邛崃。“到时,我们一家四代人就全在这儿开始新的生活了。”

“这是你们家单独的三间板房,厨房和洗漱间一个组的共用。这把是卧室钥匙、这是厨房的、这个是洗漱间的。”跟随鲁川小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来到A区25组3号板房门前,老苏一一接过自己新住宅的钥匙。屋子里摆放着一张双人席梦思床、一套办公桌椅、全新的锅碗瓢盆、充足的油盐柴米,整整齐齐码在屋子一角。

“没想到政府想得这么周到,连卫生纸都为我们准备了。”老苏的媳妇乐呵呵地说。

“5·12”汶川大地震使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遭受了沉重打击,自家在山脚下的9间石土房和屋边的十几亩养家糊口的田地,全部被滚落的山石掩埋。宅基地、农田、房屋顷刻间荡然无存。幸运的是一家人的性命都在地震中保住了。“只要人没事,在哪都能生活。”老苏说。详细了解了当地政府的搬迁政策,打听到首批从青川县搬到邛崃市南宝山农场的侄女一家过得不错后,老苏终于下定搬迁决心,成为青川县第二批跨市异地安置因灾失地农民群体中的一员。

“我们为每户青川移民提供了150斤大米、十几斤腊肉、一箱面条,还有暖瓶、垃圾箱等各种生活用品。”鲁川安置小区才成立的临时党支部书记何春生说,“希望他们首先能安下心来在这里生活,在短时期内实现平稳过渡;然后逐步解决这些移民的劳动就业、孩子上学等各种问题,使他们最终能融入邛崃,习惯这里的民俗风情,从心里喜欢上这个地方,成为真正的邛崃人。”

在方圆100多亩的安置点转了一圈后,老苏媳妇感到很满意。“小区里有诊所、图书室、理发店、小卖店、活动室,啥都有,真方便。婆婆,你还想回去么?”老苏媳妇对文国秀老人打趣道。在当地政府通知搬迁的前几天,老人一直和家人闹别扭,说啥都不肯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青川县地处摩天岭与龙门山交界的若干个地质断裂带上,而红光乡正处在映秀-北川断裂带的北段,属地震频发区。地震后,这些极重灾区次生灾害频发,原来的地方已不再适合人居住。坐在新家里的老人,看起来很平静,咧开嘴笑着说:“出来好,有这么多好心人帮助,我不怕。”

邛崃市副市长骆良云介绍说:“邛崃市就业局将启动优先就业保障措施,在移民安置点设咨询点、提供咨询电话,通过就业培训、就业推荐等多种方式,努力解决这些受灾群众的工作、生计问题。”

据了解,临邛镇鲁川小区过渡安置板房原本提供给该市地震受灾户和房屋因灾需要加固维修的居民居住使用。现在专门腾出477间板房,其中A区169间用于过渡安置广元市青川县失地农民,B、D区308间用于安置汶川县失地农民。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邛崃市政府计划在今年10月份以前,让这里的移民全部搬迁至邛崃市南宝山,住上永久性住房。

新华社快讯:四川省人民政府7日9时召开“5·12”汶川大地震周年新闻发布会,省政府秘书长、新闻发言人于伟等通报灾后重建进展等情况,并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新华社快讯:四川省人民政府召开的“5·12”汶川大地震周年新闻发布会开始前,与会全体官员和记者向地震中遇难者默哀一分钟。

新华社快讯:四川省政府新闻发言人于伟7日说,四川地震灾区农村住房重建将于今年9月底基本完成,年底全部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将在明年5月前全部完成。

新华社快讯:四川省政府新闻发言人于伟7日说,目前四川灾区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区的恢复重建学校已开工73.3%,到明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将全部告别板房校舍。

新华社快讯:四川省政府秘书长于伟7日上午在“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全省已帮助129.6万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

新华社快讯:四川省政府新闻发言人于伟7日说,四川灾区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将确保两年内完成99%。截至目前,乡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恢复重建已开工46.1%。

新华社快讯:四川省政府秘书长于伟7日上午在“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说,全省需异地安置的因灾失地农民,目前已在市(州)内安置99.7%。

新华社快讯:四川省民政厅厅长黄明全7日说,全省因地震遇难和失踪人数与抢险救灾期间的统计数字没有变化,分别为68712人和17921人。

新华社快讯:于伟7日说,因工程量大、产权关系复杂等原因,四川全省城镇住房重建进度滞后,目前在建10.5万套,完工3.3万套,分别占任务的33.5%和10.4%。

新华社快讯:四川省政府秘书长于伟7日上午在“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说,全省灾区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任务确保两年内完成99%。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