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杭州地铁坍塌:天灾,还是人祸?

  •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0日
  • 作者:董碧水
  • 来源:2008年11月18日 08:10: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浏览:
  • 查看所有评论
  • }">打印文章

这几天在杭州,没有比地铁湘湖站的坍塌事故更令人关注、让人揪心。截至记者2008年11月17日发稿时,杭州地铁工地坍塌事故已确定的遇难人员上升到7人,仍有14人失踪。现场仍在全力搜寻失踪者。

此次事故的原因尚在调查之中,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出这样疑问:这起事故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据相关专家介绍,地铁站点的施工,一般是先在地面做一圈“导墙”,相当于整个地铁站的一个轮廓,然后依照这圈“导墙”做围护结构。目前,围护结构有咬合桩、地下连续墙和工法桩3种施工法。在杭州已施工的地铁站中,用得最多的是地下连续墙的做法,其中包括湘湖站。

在围护结构做好后,就开始一边挖土一边做支撑,挖掘深度在22米~25米。而在地铁站点的施工中,“最危险的就是支撑开挖阶段,如果支撑不牢,‘应力效应’会使基坑周边的土塌陷下来,如果遇上沙质土等土质较差的地方,就会引起基坑周边地面的塌方。”

据介绍,此次发生塌陷事故的湘湖站,属于钱塘江冲积平原和浦阳江流域的过渡地带,亦即沙土和软土的过渡地带。在这里,地表表层30多米深度主要是软土,由于软土含水量高,强度低,压缩性大,在地铁施工过程中,基坑外围的软土,就会对四面连续墙或者基坑底部产生强大的挤压力,一旦连续墙或基坑“挡不住”被冲破,便会发生塌方事故。

但不少人认为,如果因此把事故的发生完全归结于地质原因,显然并不客观。在这样复杂的地质环境和基础条件下,相关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更应加强防范,并应具体到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中。

记者了解到,就在此次事故发生前一个月,曾有人发现施工路段的路面出现裂缝,而且落差达到10厘米左右。一位施工人员说,当时他将这一情况向上面反映,可上免却对他说:“你做你的事情,不要管那么多。”

采访中,有不少现场施工人员告诉记者,在发现地面下沉后,施工方尽管采取了灌装混凝土填补的办法,但效果并不好。

如果说事故的发生是一种偶然,那么其中也一定存在着必然。

42岁的叶志国是电焊工,浙江富阳人,是此次事故的幸存者之一,他在事发的施工路段做电焊工,主要负责铜片焊接。在萧山第一人民医院的病房里,叶志国告诉记者,自己是在坍塌事故前的40天左右被招为临时工,只知道自己的工资是每天80元钱,到事故发生时,一共领到1200元钱。“自己是过来做临时工的,不知道谁是承包商。”

来自安徽蒙城县的曹松柏与孙全运是亲家关系,事发当天,他们和另外10名工人一起,在离地面12米左右的工地下面干活,除了老曹的5名同乡外,还有5名来自安徽蒙城的工友。这一天,是他们到地铁湘湖站打工的第18天。

这些幸存的工人,大多从事扎钢筋、木工、防水工、泥工等工作,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对记者说,自己只知道干活,从没人给他们进行过安全培训。

由于没有经过培训,在事故发生时,现场施工的工人大多惊慌失措。“有人吓得四处躲;有的跑错了方向,钢柱一倒,人就不见了;有的被倒塌的钢柱死死压住,发出撕心裂肺的呼叫。”不止一位目击者这样说。

惊慌、恐惧,求生的欲望让他们纷纷拔腿就跑,但两侧的墙壁与10多米深的基坑以及被毁坏的梯道,却让他们不知道如何逃生。

“当时声音很大,钢管石块什么的都往下掉。”叶志国回忆,“我们下面一共有三四十个人,是分两批从吊篮逃出来的。”他说,第一批坐上吊篮的一共有20多人,由于大家拼命地逃,在拥挤中有4人掉下吊篮。

“眼看着要升上来了,结果因为站立空间太小,又没有栏杆之类的东西好抓,有人失足从高空摔了下去。”说到这里,赵师傅哭了起来,“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惨的场面,想帮忙却怎么也使不上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人掉下去,看着人在里面挣扎。”

“如果有人教我们一下就好了。”黄师傅是钢筋工,当时,他刚平整地面浇好混凝土,准备到边上扎钢筋。事故发生后,黄师傅拼命跑到吊缆车边。“这时,里面已挤进了十几个人,自己只能站在边上。吊车运行时,自己也差点儿被挤下去,幸亏一个好心人抓住了我的衣服。”

另外一名幸存的施工人员告诉记者,他认为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是通道出口太少,二是掘进太深。

地铁施工相关负责人也承认,事故发生之前,施工地点确实存在隐患。

那为什么不事先采取措施解除隐患?这位相关负责人表示,已经向上级部门汇报过,需要等待上级批示。

目前,检察机关已经介入杭州地铁坍塌事故的调查。17日下午,杭州市地铁集团又召集参与地铁在建工程的20家施工单位和15家监理单位的法人代表紧急开会,并重新签定了安全生产责任状。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