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富源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也是全省重要煤炭能源基地县。全县11乡(镇)有10个乡(镇)产煤,有煤面积1088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3.5%,煤炭远景储量240亿吨,探明储量71.71亿吨,其中无烟煤探明储量42.98亿吨,为我国江南第一大无烟煤田。截止2008年5月,全县共有地方煤矿146矿160对井,总设计生产能力1614万吨/年。近年来,富源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建设全国煤电大县和煤化工强县的目标,加大安全投入,强化安全管理,全力打好整顿关闭、瓦斯治理和打击非法开采三个攻坚战,延伸煤炭产业链,煤炭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07年全县生产原煤1400万吨(其中县属1320万吨),煤炭工业总产值52.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0.8%,全县财政收入的80%来源于煤炭产业。今年1—5月,县属原煤生产526.7万吨,煤炭工业总产值2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4%和86.7%。可以说,煤炭既是富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也是全县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加大投入,走科技兴煤之路
一是计划投资2.1亿元,建设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实现职业教育、煤炭安全培训资源共享。现职教中心选址工作已结束,正在进行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强制实行煤矿企业安全费用提取制度。每个煤矿提取吨煤10元的安全费用和15元的瓦斯专项治理资金,并按吨煤8.5元的标准由煤矿自行提取维简费,对未按规定提取使用的煤矿实行重惩重罚。三是加大煤矿瓦斯治理和双回路供电投入。2004年以来,投资2150万元建成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在县煤炭工业局设立总控室,目前全县148对矿井全部安装了瓦斯监测监控系统,64对高瓦斯矿井全部安装瓦斯抽放系统;投资310万元,建成瓦斯发电站1座;投资2400多万元,完成了163对矿井双回路供电(6万吨以下矿井配备自备电源)改造任务。四是加大煤矿科技投入。2007年,全县148对生产矿井中124对实现了壁式采煤,建成壁式工作面142个,新上单体液压支柱工作面84个,装备整体皮带运输机25矿,建成柔性掩护支架工作面3个,建成轻型悬移式组合支架工作面3个,安装矿井综合监测监控系统2套,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型、粗放型生产向现代型、科技型生产转变。2007年煤矿安全生产投入达8.78亿元,比2006年增加2.71亿元,增长44.65%以上,矿井安全基础设施、技术装备进一步改善,矿井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全县煤矿计划安全投入10亿元,各煤矿企业安全资金投入只增不减,1—5月完成投入4.91亿元。老厂乡宏发煤矿努力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近两年来就投入安全资金5660万元,连续十年实现了安全生产。十八连山乡雄达煤矿从山东枣庄煤矿请来工程师,指导开展新工艺、新设备的安装操作,投入4600多万元,一次性建设高档普采工作面3个,2007年被评为A类矿井,实现了由基本安全型矿井向本质安全型矿井过度,基本实现了安全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在云南省同行业处于最先进水平,建矿至今未发生伤亡事故。
二、完善监管体系,走安全发展之路
富源县为切实解决安全检查监管“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一是实行分片挂钩负责制。建立健全煤炭行业管理部门领导挂钩乡镇、煤监局安全监管人员分片负责、其他人员驻矿监督制度,明确挂钩、挂片、挂矿人员责任,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实行月、季、年度和年终责任书考核,重奖重惩。二是建立安全检查督查机制。煤矿每日自检自查一次,分局每月逐矿检查一次,乡镇每两月拉网式排查一次,县煤炭工业局每月抽查督查一次,县政府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全县性安全大检查和大督查,每半年聘请专家会诊一次。检查和督查中重点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监管人员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和失职渎职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和追究。通过这一有效机制,各级领导干部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形成了较为踏实的工作作风,自觉深入现场、深入井下,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加大了现场安全管理力度,保证了安全生产顺利进行。今年1至5月,共开展煤矿安全大检查13次,进行煤矿安全督查5次,邀请省市煤矿监察部门、煤炭行业专家对9个乡镇的煤矿进行“会诊”,排查出各类隐患5559条,及时整改5086条,限期整改473条。三是建立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全县以落实最严格的安全检查、监管、打击、督查、考核、奖惩和防瓦斯、防冒顶、防透水、防突出,以及向煤矿派驻安全督查员等工作措施为重点,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安全生产万无一失。2006年以来,我们对已关闭矿井实行24小时专人盯守,有效防止了已关闭矿井死灰复燃。2007年,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为0.76,比市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低2.24,比全省煤炭行业平均数2.58低1.82,成为近年来全县安全生产形势较好的一年。2008年1—5月,县属煤矿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为零。
三、加强队伍建设,走人才强煤之路
煤炭安全监管人员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制约着富源煤炭安全生产和产业发展。为有效解决这一制约因素,县委政府坚持把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和专技人才的引进、培养放在煤炭产业发展的首位,不断充实煤矿监管队伍,加大煤矿专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在所有乡镇都分别设立了安监所和国土资源执法中队,10个产煤乡镇设立煤炭分局。同时还成立了71人的关闭矿山监察队、190人的合法矿井安全生产监察队、155人的打击非法开采监察队和152人的村级安全生产信息情报队,全县148对生产矿井全部配备了驻矿监督员,基本做到每个关闭矿井有人盯守、生产矿井有人监管、发现情况有人报告、出现问题有人解决。2004年,从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煤炭安全生产管理总工程师1名;2006年12月、2008年1月,分别从煤炭专业院校招聘煤矿安全监督员145名,确保每个生产矿井有人驻矿监督。积极引导大中专技术人才到煤矿就业,如大炭沟煤矿高薪招聘40名大中专毕业生到煤矿工作,这些人才现已成为煤矿的业务技术骨干。在加强队伍建设的同时,始终把安全培训作为从源头上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头等大事来抓,突出全员性和强制性,建立和完善煤炭企业五级培训制度,加大煤矿从业人员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全员素质。建立了以省煤矿安全培训中心为依托,对煤矿矿长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复训长效机制;以县安全培训中心为基地,加大特种作业人员培训;以煤炭分局为培训站,加强煤矿一般上矿职工和小班长的培训教育;以煤矿为培训点,对员工先培训后上岗;以联合培训方式为突破口,邀请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培训中心和由县安培中心到乡(镇)或煤矿对上矿职工进行全员培训。坚决做到不培训不发证,培训不合格不上岗,实行资格证书季度动态管理,所有上矿职工必须持有效资格证书上岗。2007年培训煤矿特殊工种作业人员1500人次,上矿职工培(复)训率达100%,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合格率、持证上岗率均达100%。2008年计划培(复)训特员27期3570人,矿长副矿工4期700人,煤矿从业人员24340人。1—5月共培训特员12期1290人,其中:通防工88人、班井长124人、爆破工232人、电机车司机99人、电钳工82人、把钩工80人、安全员86人、瓦检员152人、水泵工65人、瓦斯抽放工111人、绞车司机13人、输送机司机158人;素质提高班4期585人(其中矿长175人、副矿长410人);煤矿从业人员6486人。
四、开拓创新,走体制机制活煤之路
2003年以来,富源县先后成立了县煤炭工业局、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正科级),煤炭工业局和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合署办公。将全县10个煤管所升格为副科级单位,更名为煤炭分局,由县煤炭工业局直管。将矿山救护队长提升为副科级,健全生产技术科、政策法规科、财务稽查科、教育培训科、信息科、办公室、总工办等内部科室,形成较为完善的行政管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法规监督、技术服务、矿山救护、流通管理体系。针对过去煤炭、国土、安监等部门在实施安全监管中职能交叉重复、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等情况,制定出台了《富源县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和《富源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违法违规建设煤矿矿井清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切实理顺了管理体制,形成县煤炭工业局、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土资源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乡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在煤炭流通管理体制改革上,投入1600多万元,建立21个过磅服务站(点),全县煤炭企业煤焦调运统一实行过磅计量标识卡管理,运煤车辆在过磅服务站刷两卡(原煤调运标识卡、焦煤调运标识卡)通行,煤焦调运通过各过磅服务站的摄像系统与县煤炭工业局微机总控室实现现场远程监督,有效避免了无证非法煤焦产品流入市场,规范了税费征管秩序,减少了税费流失,杜绝了乱收费行为,减轻了煤矿企业负担。在体制改革的同时,努力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一是建立健全安全责任考核奖惩机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并严格考核,对安全责任落实得好,安全工作搞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否则给予处罚。对于在安全生产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对于发生事故的单位和责任人给予重罚。通过奖惩机制,把安全责任进一步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健全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凡是发生产隐患和事故,都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进行分析、追查和处理。从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的身上查起,从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查起,把安全工作的好坏直接与领导干部的“票子”、“位子”和“帽子”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安全上出了问题,就要视其情节“罚票子”、“撤位子”、“摘帽子”,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不敢在安全责任上推诿扯皮,体现安全工作权、责、利的统一。去年全县因安全事故共查处20人,其中对一名镇党委书记和一名镇长实行就地免职。近两年来,全县对安全生产工作成绩突出的20余名干部予以提拔使用。
五、推进资源整合,走规模发展之路
按照“关小建大、以优并劣”和“先关闭、后整合”的原则,着力打好煤矿整顿关闭攻坚战,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在整顿关闭工作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到2007年底,全县已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矿矿井96对,顺利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煤矿关闭任务。同时,积极引导鼓励大型煤矿企业合并、收购、参股、资源重组等方式整合淘汰安全水平差、资源利用率低的小煤矿,合理确定矿井规模,压减矿井数量,提高单井规模。2004年我县启动了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并聘请昆明煤炭设计研究院等部门制定了《富源县煤炭资源整合方案》,方案经专家论证并多方征求意见,已上报市政府,待审批后实施。目前已核准煤矿建设项目105个,取得开工备案回执的在建改扩建项目33个、新建矿井12个,可增加产能600万吨。通过资源整合,到2010年,矿井数量控制在150个以内,产能从2004年的1050万吨提高到2053万吨。
六、延伸煤炭产业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积极开发煤炭废弃物。抓好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等煤矿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规划和引进建设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等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大河镇引导煤炭企业主利用矿山产出的矸石生产煤矸石砖,目前,全镇建成6个年产1200万块的煤矸石砖厂,年可创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解决300余人的就业问题。竹园镇合乐武煤矿投资300余万元建设的500千瓦瓦斯发电机组,已经成功投入运营。2008年全县煤矸石利用率力争达70%,矿井水达标排放率达80%。二是大力延伸煤炭产业链。将煤炭资源开发与加工利用结合起来,加快发展煤电、煤焦化、煤气化、煤建材等低耗能、高附加值产业,实现综合开发,科学发展。在煤电发展上。多管齐下力保电煤供应,积极促进滇东能源一期良性运行,推进二期工程进度。从
5月7日开始,一期4台机组满发,5月实现利润2000万元,为一年来首次实现利润,从而促进集团加快二期进度(由于电煤供应不足,二期进度己推迟一年),预计二期一台11月份投入运行,第二台明年4月投入运行。雨汪煤矿8月份可开工(已成立30多人的工作组在现场帮助解决征地、拆迁等问题)。目前,关键是督促企业加快白龙山、雨汪两个煤矿建设进度。同时,抓紧规划建设细冲等3个煤矿,力争到2012年滇东能源企业原煤产量达1100万吨,实现自给。在煤气化上。力争250万吨甲醇和MTO项目早日启动,250万吨甲醇项目可研现己完成,MTO三峡总公司参与投入,厂址己初步确定在十八连山乡天宝,在昆交会上签订了协议。配套水库可研己完成,力争整个项目年内启动。在煤焦化上,德鑫100万吨焦化项目,一期50万吨
6月8日烘烟囱、8月烘炉、10月投产,二期50万吨明年5月投产。其他3个60万吨新建项目、5个技改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前期工作。在2010年前,把10个焦化厂全部整合改造为60万吨以上带化工回收加工的新型焦化项目。通过3到5年的努力,基本实现原煤深加工,逐步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三是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制度、育林基金制度、排污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缴纳制度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后所镇积极探索地质灾害储备资金制度,由煤矿缴纳一定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用于解决因煤矿开采引发的房屋开裂、人畜饮水困难、异地搬迁等问题。对严重污染环境尤其是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煤矿企业,督促开展治理整顿,限期整改达标,否则实施关闭。积极做好以产煤乡镇为重点的民房除险工作,多方筹资,力争用5年时间逐步解决好因自然灾害、煤炭开采等造成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问题。对受地质灾害影响突出的后所镇庆云彝族村委会的三个自然村,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管理,采取财政补助一点、企业支持一点、项目整合一点、群众投入一点的方式,实行整体搬迁。目前,县财政已拿出3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四是大力发展非煤产业。积极研究保护性开发煤炭资源的有效方式,逐步推进煤炭产业转型,防止“煤衰城(镇)竭”。引导、鼓励煤矿企业积极发展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大扶持东恒经贸有限公司、睿智公司、坤星源公司等由煤矿业主投资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力度,促进农民增收。
七、设立企业社会责任奖,走和谐发展之路
县委、县政府依托煤炭工业发展优势,因势利导,走以工哺农、“矿村结合”建设新农村的路子,在煤炭企业及加工转化企业中设立企业社会责任奖,引导鼓励企业兴办公益事业,对捐资捐物建设新农村的企业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倡导下,煤矿企业积极回报社会,累计捐资3.5亿元,为当地群众修公路、建学校,密切了企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营造了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平安、政府得民心的良好氛围。截止目前,全县实施矿(企)村共建村65个,占重点扶持建设自然村的26.8%,捐资30万元以上用于新农村建设的私营企业主达157人,捐资总额15816万元,占全县总投入30092万元的52.56%。十八连山乡天井煤矿捐资47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山区小学6所
5100平方米,解决3000多名学生就学难问题;拿出120万元支助贫困大学生46名和中小学生26名。恒达煤矿股东捐资600万元,帮助村民新建农民商业一条街和一所中心幼儿园、一个农民会所。营上镇大坪煤矿计划三年捐资1000万元整体推进大坪村委会9个自然村新农村建设,目前已捐资420万元,启动6个自然村建设工作。同时,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的务工收入,煤炭行业现有固定从业人员27748人,加上“农忙种地、农闲上矿”的非固定人员,全县煤炭行业从业人员近4万人。平均每人每年按10000元工资计算,农民上矿收入约4亿元。在煤炭产区的乡村,上矿务工收入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许多贫困村因煤炭产业的发展而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