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航空安全与科学管理

在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安全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安全工作,特别是民航,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影响力方面而言,都显得尤其重要。否则,就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民航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往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现在需要转变观念,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确保航空安全,推动和促进我国航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的航空安全管理,主要着眼点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发生了事故后,调查其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订安全措施,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也因此造成了许多弊端。
重事后处理这种“亡羊补牢”的办法,只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员工的注意,事情过去后,依然如故,容易埋下隐患。
只有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建立适应当前航空实际的全新的安全管理模式,才能保证航空安全。
全新的安全管理模式,首先在于管理理念的先进性、科学性,其次是管理手段、措施的科学性,然后是靠用科技武装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最后是管理模式运行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科学管理”一词在西方原本是20世纪初,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等人提出的——通过科学的操作方法,明确分工,制定工作标准,谋求最高工作效率的一种管理理论和方法。
系统论告诉我们,安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人、机、环境的方方面面,人是其中重要的组成元素,各元素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一旦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造成整个系统瘫痪。因此,安全不仅仅是安全管理部门的责任,也是系统中每一个部门的责任。
航空安全中,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民航安全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是管理手段、措施以及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上的差距。因此,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是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的首要工作,是航空安全基础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采取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依靠科技手段,采用科学的方法,迅速提高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生产者的安全意识、安全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
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的激励机制,推动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和提高。
首先,安全教育是安全工作的立本之举,是保证飞行安全的治本之策,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深入学习《安全生产法》和行业的法律、规章作为重要的安全教育内容;把定期的安全教育作为一项具体制度性工作抓好,切实做到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使广大干部职工增强安全责任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其次,安全教育宣传手段、形式必须创新。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对职工所从事工作的安全常识、操作技能进行培训,不断强化人的安全观念,认真解决思想上的麻痹松懈和侥幸心理,提高每个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增强防范意识,筑起飞行安全的思想防线。
第三,加强安全管理法制建设,依法提高管理水平。航空安全必须一丝不苟地按章办事。各级领导要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层层抓、层层管、层层分解,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员工要按照“规章制度落实到每个环节”,防止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等不良作风的滋生;大力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员工遵章守纪,提高员工按章办事的自觉性。“细节决定成败”。实践证明,民航一系列规章、制度、措施,为飞行安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推动和保持了安全形势的稳定。
第四,民航的管理者一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从严、实、细入手,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和政绩观,见微知著,杜绝违章操作、违章飞行和疲劳飞行,坚决反对不顾主客观条件的盲目蛮干。
第五,认真落实“中国民用航空安全自愿报告系统”,鼓励飞行、机务、空管人员,特别是当事人,把自己或别人的差错作为经验教训,及时上报,以便进行系统分析,提出预防措施,防止不安全事件重复发生。
第六,实施全员安全管理,构建和谐的安全文化氛围。每一名员工都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必须把情感教育融人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各级领导要经常关心员工的思想状况,进行感情交流,消除员工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抵触情绪,从而形成整体的安全意识。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danny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