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描写用火攻来战胜对手的战例,当以《三国演义》最为精彩。一百二十回的章节,竟有多处是描写火攻的精彩篇章。一把大火不仅写出了三分天下的壮丽诗篇,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索。
翻开《三国演义》这部作品,最擅于用火攻之人当属诸葛亮。从三顾茅庐出山后,诸葛亮一连烧了三把大火,每次火攻都不失为一次成功的战例: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诸葛亮第一战便以火烧博望坡一炮打响。紧接着,第四十回《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第二把大火让诸葛亮名声大振。如果说这两次火攻只是牛刀初试的话,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则是诸葛亮联合周瑜把火攻用到了极致。火烧赤壁也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诸葛亮三把大火烧出了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的新格局,在以后第九十回《驱巨兽破重兵,烧藤甲七擒孟获》再一次把诸葛亮善用火攻的战术表现出来。按照常理,既然擅用火攻之计,必然精于防火之术。蜀国有了诸葛亮这样的擅用火攻的军师,肯定会在防止别人用火攻烧自己上也有一套战术。但是,可悲的是,即便诸葛亮用兵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火攻去对付别人,蜀国仍然没有逃脱被吴国用火攻击败的厄运。《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陆逊一把大火使蜀国从此走向了衰败的不归路。
在《三国演义》中老是受到诸葛亮火攻算计的人物——曹操,其实也是一个精于火攻之计的高手。在小说第三十二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中,曹操一把大火打破了官渡之战僵持不决的不利局面,一把大火成就了曹操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业。
诸葛亮、曹操所代表的蜀国、魏国本不该在火攻上栽跟头,他们对于火攻的战法在使用上都比较得心应手。为何在火烧别人之时,未能考虑到自己日后被烧呢?特别是曹操,一连被烧多次,从博望坡、新野的小烧小闹,再到火烧赤壁百万雄师的土崩瓦解,一次、两次、、、、、,曹操为何不长长记性呢!
历史的真相我们无从去考证,单从小说所描写的文学情景推断,在小说中既得益于火攻的蜀国、魏国,又深受火攻之灾的两国都在火攻防范上犯了同一个错误:轻敌。先说曹操兵马,明知博望坡适于火攻之计,却自持十万精兵强将根本不把刘备那点人马放在心上,知险而不知有所防备。再说在赤壁大船用铁链相连,给火攻制造良机,曹操不可能没有想到火攻的危险。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军事家,曹操不是等闲之辈。表面上看来只是冬季不会刮东南风的错误理念使他对火攻疏于防范,其实曹操还是仰仗百万雄师未把吴国和蜀国联军放在眼里,最终落得大败而逃的下场。
同样刘备带领三军伐吴欲报杀害结义兄弟之仇,报仇心切而长驱大进,冒险用兵。刘备曾言:吴贼胆落,朕长驱大进,有何碍乎?正是这一轻敌给陆逊制造了火烧七百里联营的机会,导致蜀国从此一蹶不振。
透过蜀国、魏国擅用火攻而败于火攻的历史教训给我们今天的安全生产工作也留下了以下供借鉴的教训:
一。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只有在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中很好的去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做好安全工作。我想假如蜀国、魏国要是在思想上重视火攻之计,并落实好防范措施,也许就不会出现历史的悲剧,赤壁之战也许就不会成为火攻的经典战役。
二。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要考虑一切都有可能发生的因素。火烧赤壁我想曹操失误最大的心理诱导就是冬天不会刮东南风的常理。安全生产工作同样要面对不同的状况,有的因素看起来不会发生,事实上却偏偏发生了,因此诱发事故的发生。面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重视一切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才能确保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