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岛核电站事故分析看安全文化
从福岛核电站事故分析看安全文化
日本正遭遇二战以来最大的灾难,这次地震由于其史无前例的强烈震级和同时伴随的强次生灾害揪住了全球民众的心。这其中,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1、2、3、4号机组所发生的事故,由于其可能对周边产生的恶劣影响和对人心理产生的恐慌,引起了越来越强烈的关注。根据诸多业内人士对核电站事故以及事故应急处理的分析,我们看到: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看起来是天灾(地震引发海啸造成装置失效),但其实也有许多人为因素,也就是说,还是有人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有人没做应该做的事情。
下面我结合专业人士eagle506的技术分析谈一谈这其中的文化因素。
1、关于应急处置
2011年3月11日下午,地震发生,反应堆安全停堆,按理应该马上向堆芯补水,保证堆芯冷却防止超压,但地震摧毁了电网,厂外电源不可用,这时应该发动应急柴油机,但海啸来了,柴油机房被淹,不过核电厂还备有蓄电池,虽然容量较小,但是在事故后8小时内还是为压力容器的冷却做了一些贡献的。电池眼看就要耗尽,为了保住压力容器,必须要卸压,防止压力容器超压爆炸。而且操作员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但是,12日早,日本首相菅直人要来视察。
如果卸压,环境中的放射性会升高,虽然菅直人是空中视察,但这对没有穿防护服的日本首相来说仍然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根据日本某些论坛的说法(没有得到官方证实),卸压的事由于此次视察暂时中断。 但余热不等人,安全壳内温度压力仍在上升。
菅直人走后,操作员开始继续释放压力容器内部的压力。此时压力容器内的温度约为 550 摄氏度,堆芯已经裸露并产生大量氢气。所以,含有氢气的蒸汽,通过卸压水箱简单的降温和过滤就被排放到厂房大气中。
下午三点左右,随着一声巨响,反应堆厂房顶盖被爆炸完全摧毁,只剩下钢结构。。。
这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起初是低估了事故的后果,后来关键时刻,没有恪守安全第一的原则,由于首相的视察中断了正在进行的卸压操作,最终导致了反应堆厂房爆炸。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们知道,应该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作最坏的打算,做最周全的准备,而在应急处置的关键时刻,应该拒绝首相的视察,全力以赴投入到抢险工作中。但是很遗憾,时光不能重来。
2、关于采取何种措施的问题
在整个过程中,操作员一直在采取比较保守的冷却方式。虽然有机会,但是直到爆炸发生也没有向堆芯内注入硼水,而是用清水代替。一方面是不希望反应堆就此报废,一方面是对反应堆的承受能力抱有侥幸心理。客观的说,操作人员在最大限度的保护反应堆,但是没有在最大限度上保护公众的安全。
我们知道:安全文化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安全具有一票否决权”,但是从东京电力公司的应急反映来看,没有体现出这一理念,在关键时候没有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没有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核安全至高无上的地位,有人说这次事故是东京电力公司见利忘义的人祸,从这个角度讲,不无道理。
3、 关于退役年限的问题
到今年3月26日,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机组即将迎来他的商运40周年纪念日。按说,四十年也就意味着核电站的寿终正寝,但是东京电力公司考虑到经济利益,决定一号机组延寿二十年。而且讽刺的是,今年2月份,刚刚拿到了延寿批准。虽然事故发生在40年寿命之内,和延寿无关,但此次事故为正在延寿或即将延寿的核电站敲响了警钟。因为毕竟,由于设备老化问题,一号机组近几年事故不断。
这是许多企业面临的现实抉择,关键时候,到底是要经济效益还是要安全?很多时候,选择经济利益甚至更能看得见摸得着,而且不见得会受到事故的惩罚,正是这种侥幸心理使得许多经营者、管理者还有作业者挺而走险,然而就像墨菲定律告诉我们的:如果事故有可能会发生,那么它就一定会发生。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将“安全第一”视为企业尤其是高危行业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方针。
4、关于在役核电站冷却方式改进的问题
目前在役二代核电站,包括在建的三代EPR和已经投产的三代ABWR,事故后无一例外都需要应急柴油机来做安全保障。而现役核电站,柴油机都是低位布置,甚至把油箱还放在地下,大都无法抵御海啸袭击。且不说海水退后电缆的绝缘问题,单是一台进了水的柴油机就够人头疼的了。而柴油机不可用,往往也意味着离堆芯过热超压不远了。虽然把现役的电厂都改成非能动在技术上完全不可能,但是可以考虑增加其他冷却措施,或是增加备用电源。这算是福岛核电厂事故留给我们的财富之一。
目前,福岛的核安全事故还在发生当中,事故走向尚不明朗。我们希望,在多国核安全专家的帮助下,在日本政府和国民的努力下,在福岛50壮士用生命筑就的防线内, 这一震惊世界的核危机尽早得到化解,人民的生命健康得到保障,早日重建家园。我们也希望:所有人都能谨记“安全第一”的原则,不因工期、不因利益、不因习惯、不因其他任何东西而放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