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恐怕真的变成了一个失语者。
语无伦次,词不达意,面红耳赤,就是我现在的状态。一句话,交流障碍。
可是,我曾经是一个朗诵爱好者啊。
多少次,我站在台上,朗诵、演讲、主持,侃侃而谈、落落大方。平常话不多的我,一到了台上,就变得充满激情。1997年,我在学校庆祝香港回归的活动上朗诵了一首《七月赞歌》,事后很多老师跟我爸爸说起我的舞台表现力,让他骄傲了很久。偶尔翻起当时的照片,粉色的裙子映着稚嫩的脸庞,一副光彩照人的摸样。
最夸张的是读研的时候,辩证法课上,老师叫我上台演讲,我选了一个关于民族文化底蕴的题目。演讲结束后,老师请同学讲评,有一个忘了叫什么名字的淘气男生,总结了两点,一是张玲同学很漂亮,二是张玲同学口才很好,引起全教室几百人的哄堂大笑。
可以说,我对自己的口才一向是比较自信的,毕业后准备当老师,试讲了几个学校,都收到了录用的通知。后来来北京发展,那么多次面试,成功的不用说,失败的也都是折在我的硬件不足、出身不好上,面试中的失误基本很少。
但是,我现在已然失语了。
来杂志社一年多时间,做着编辑的工作,诺大的一个办公室,静悄悄的。跟读者、作者沟通,与同行、同事交流,全部通过网络,口说完全转变为手说。手指越来越发达,嘴的功能却退化了。
有时候想想也好笑,像我这样一个不爱说话的人,有时候居然会有一种异常强烈的要讲话的冲动。或许哪天真的会统计一下,我一天一共会说多少句话。上下班的路途中是沉默的,工作时间也基上不开口,中午休息的一个小时,说的话也少得可怜。晚上到家,问问先生当天的工作进展,跟他说说我今天最高兴的几件事儿,再给他讲讲笑话,然后就各忙各的了,说的话也很有限。
昨天的一个场合中,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语言功能退化的严重程度,分析了一下原因,不外是说话太少加不自信。恶性循环吧,说得越少越不自信,越不自信说得越少。
于是决心改变,从朗读开始。昨晚拿起一本英语美文,读了半段,放弃了,单词都不认识,完全读不成句。那就读点认识的,《北京青年报》《读者》《科幻世界》,捡起来什么就读什么吧,只是苦了先生的耳朵。照这样发展下去,也许有一天我会变成一个话唠也说不定。